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频谱激电(复电阻率)法

第二章 频谱激电(复电阻率)法

激电效应(IP)引起的电阻率是频率 f 或角频率ω =2π f 的复变函数复电 阻率ρ(iω)。 W. H. Pelton 等基于大量岩矿石标本和露头的复电阻率频谱测量结果, 认为激电效应引起的复电阻率频谱满足 Cole-Cole 模型:
ρ (iω ) = ρ 0{1 − m[1 −
1 1 + (iωτ )c
2.2.3 进行野外观测数据的处理和绘制相应的图件
数据处理: : (1)数据转录:将野外观测数据录入计算机中,并按一定的格式分别写成数据 文件(C 文件——标定数据文件和 E 文件——实测数据文件);进而将不同增益 挡的几个 C 文件组合在一起,形成 M 文件——标定文件。
98
(2)底数校正:用标定数据(M 文件)对实测数据(E 文件)进行仪器和观测 装置底数校正,校正后的结果记入 L 文件中。 (3)去藕校正:用两个 Cole-Cole 模型或改进的 Cole-Brown 模型拟和野外实测 数据,确定代表激电效应的视频谱参数: :零频视电阻率ρs0,激电视充电率 ms, 即激电视极化率ηs,视时间常数τs 和视频率相关系数 cs;进而由经“去藕”分离 出的电磁效应, 获得两个新的电磁效应参数: 剩余电磁效应 (REM) 参数ϕm / ϕm0 和电磁视电阻率ρω。 图件绘制: : (1)绘制频谱曲线图 (2)绘制小频谱图(按顺序将各测线、各测点和各电极距系数的小频谱曲 线绘出和排列在一起) (3)绘制拟断面图(通常,每条测线都绘制出上述六个参数的(共六幅) 拟断面图)
§2.1
频谱激电法的基本原理
频谱激电法 SIP(复电阻率法 CR)是用常规电阻率法的电极装置,在超低 频段上(f = 10-2 - n 102 Hz ),观测视复电阻率频谱:
∆U ρ s (iω ) = K % I
~
As (ω ) ϕ (ω ) s
(2.1)
93
2.1.1.复电阻率ρ(iω)
(ρs,ϕm / ϕm0 和ρω)值,以及反演得到的极化体真参数(ρ,m,τ 和 c) 值, (B)岩矿石电性测量结果, (C)已知的地质、物化探资料,按照 “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确定所划分出的电性体的地质含义—绘制地 质推断断面图。 2.2.5 提供初步资料并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修改 及时向甲方汇报初步推断解释结果, 并根据甲方的意见和提供的新资料, 修改 和完善推断解释结果。
97
变化。


M1
M2
M3
M4
M5
M6
M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频谱激电( 频谱激电(复电阻率) 复电阻率)法
激发极化(激电)法在金属矿勘查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其主要优点是在所有 电子导电性的矿体或矿化体上,都能观测到明显的激电异常;而在能引起电阻率 法异常的离子导电体上,不会产生明显的激电异常。但常规激电法也经常受到不 含矿的黄铁矿化和石墨化地层引起的非矿激电异常的干扰。此外,为了提高野外 观测的信噪比,降低供电电流强度,近年人们注重在频率域中作激电观测(即频 率域激电法或交流激电法) 。而在较高频段上的观测结果,必然会包含电磁效应, 如何区分电磁效应和激电效应就成为了频率域激电法的一大难题。为了识别、分 别提取及利用激电效应和电磁效应,并且,区分不同矿和非矿激电异常,从上世 ,也称复电阻率法(CR) 。 纪 70 年代末期开始,国际上发展了频谱激电法(SIP) 虽然,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J. R. Wait 以其著名论文“双频法”开创了在 频率域开展激电法的先河;但通过复电阻率频谱测量,分别提取电磁效应和激电 效应,并识别激电异常,奠定频谱激电法基础的功劳,应属美国犹他大学 W. H. Pelton 博士和他的导师 S. H. Ward 等。他们的论文“基于多频激电测量消除电磁 耦合和进行矿物区分” ,因此荣获国际上最权威的物探学术机构“SEG(勘探地球 物理学家协会)”的机关刊物“Geophysics”1978 年度的最佳论文。1981 年,K. L. Zonge 等提出利用复电阻率测量提取激电、电阻率和电磁散射参数,进行油气 勘探,进一步开拓了频谱激电法或复电阻率法的应用领域。 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引进频谱激电法,并在方法的物性基础,基本 理论,方法技术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 方法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并在金属矿产和油气勘探中,取得一大批良好的地质 找矿效果,对频谱激电法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有鉴于此,SEG 于 1998 年 首次出版了由我国学者撰写的学术专著。
2.2.4 基于数据处理和绘制的图件, 基于数据处理和绘制的图件,进行资料的推断解释
( 1) 定性解释:在拟断面图的基础上,勾绘底下电性体(导电体和极化 体)分布绘制定性推断地电断面图。 ( 2) 定量解释: 对经过 “去耦” 获得的视电阻率ρs0 和激电视充电率 ms (即
激电视极化率ηs)作反演(目前,主要是作 2.5 维反演) ,绘制“真”地 电断面图“真” (本征)电阻率和“真” (本征)激电充电率(极化率) 断面分布图;此外,还可进而定量计算异常体的“真” (本征)时间常 (本征)频率相关系数 c 值。 数τ和“真” ( 3) 地质解释:根据(A)激电视谱参数(ms,τs 和 cs)值及视导电参数
图 2.4 Cole-Cole 模型振幅和相位频谱曲线虽时间常数τ的变化
95
2.1.2 激电和电磁效应共存情况
同时存在激电(IP)和电磁(EM)效应时,SIP 法实测的视电阻率是频率 f 或角频率ω =2π f 更加复杂的复变函数ρa(iω)。W. H. Pelton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频率不太高时,同时包含激电和电磁效应的复电阻率频谱,可近似表示为两个
图 2.1 示出了按(2.2)式(即 Cole-Cole 模型)算出的,绘制在双对数坐标 中的复电阻率振幅(蓝线)和相位(红线)随频率的变化曲线(频谱曲线) 。其 基本特点是,随着频率增高,振幅单调下降:在低频段和高频段变化比较平缓; 而在某个中段频点(fc)附近,振幅随频率增高急速下降。相位频谱曲线大体上 与振幅频谱曲线的变化梯度成“正变”关系:在低频段和高频点,相位(绝对值) 分别随频率增高而线性上升和下降,斜率等于频率相关系数 c 和-c;而在某个中 段频点(fc)取得极值。
图 2.3 示出了 Cole-Cole 模型的振幅和相位频谱曲线,随频率相关系数 c 的 变化。可见,频率相关系数 c 是决定频谱变化陡度的形状参数。 。 2.1.1.4 Cole-Cole 模型的振幅 A 和相位ϕ频谱曲线,随时间常数τ的变化
图 2.4 示出了 Cole-Cole 模型振幅和相位频谱曲线随时间常数τ的变化。 可见, 时间常数τ是决定频谱变化频段的位置参数。
图 2.1 Cole-Cole 模型的振幅和相位频谱曲线
94
2.1.1.2
Cole-Cole 模型的振幅 A 和相位ϕ频谱曲线,随充电率 m 的变化
图 2.2 Cole-Cole 模型振幅和相位频谱曲线随充电率 m 的变化
图 2.2 示出了 Cole-Cole 模型的振幅和相位频谱曲线,随充电率 m 的变化。 可见,充电率 m 是决定频谱变化幅度的强度参数。 2.1.1.3 Cole-Cole 模型的振幅 A 和相位ϕ频谱曲线,随频率相关系数 c 的变化
图 2.5 同时存在 IP 和 EM 效应时的振幅 A 和相位ϕ频谱曲线
2.1.2.2
频谱参数的数值变化规律: :
我们在 W. H. Pelton 等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测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归纳 出,在均匀大地条件下,描写激电效应和电磁效应频谱的 Cole-Cole 模型“本征 参数” (即所谓“真参数” )具有如下规律: 1. C1= 0.1-0.6, C2=0.9-1.0;
1 1 Cole-Cole 模型之和: ρ a (iω ) = ρ a 0 {1 − m1[1 − 1+ (iωτ ] ± m2 [1 − 1+ (iωτ )c1
1 2) c2
]}
(2.3)
式中,ρa0频率为零时(包含 IP 效应)的视电阻率; m1, τ1 和 c1 分别为 IP 效应的充电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 m2, τ2 和 c2 分别为 EM 效应的充电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
图 2.6 多极距的偶极偶极排列及观测数据在拟断面图上的记录点
SIP 法在空间域和频率域的高密度测量,使之具有较常规方法丰富得多的信 息量。
§2.2
SIP 法工作程序
2.2.1 根据地质任务进行 SIP 法工作设计
确定测区、测网(测线方向、测线距和测点距);选择观测装置(通常选用 偶极-偶极排列)、极距 a(通常选为测点距)和电极距系数 n;规定野外观测技 术(通常按规范或技术手册执行);明确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方法;安排各阶 段工作完成时间和提交工作成果报告时间等。
2.1.2.1 同时存在 IP 和 EM 效应时的振幅 A 和相位ϕ频谱曲线
图 2.5 示出了按(2.3)式计算的由两个 Cole-Cole 模型之和描述的复电阻率频 谱。低频段代表时间常数较大(τ1=2 s)的激电效应的频谱;而高频段则代表时 间常数较小(τ2=0.01 s)的电磁效应的复电阻率频谱。
2.2.2 按设计书要求, 按设计书要求,开展野外工作, 开展野外工作,获得 SIP 法野外观测数据
野外工作(最终体现在观测数据)的质量,是保证后续工作,乃至整个 SIP 工作获得好成果的基础。劣质、甚至虚假的观测数据,注定会导致 SIP 工作的失 败。所以,野外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地工作。
τ1>>τ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