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类型与发展方向林刚梁向锋(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乡村旅游近年来已在我国悄然兴起。
报刊上先后发表文章,介绍国外乡村旅游的情况,呼吁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不少地方也在纷纷行动,积极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
但由于认识不一,关于乡村旅游的不同讨论其涵义实际上并不相同;由于认识不够准确,一些地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影响了预想效果并不能如愿获得;因而,有必要通过交流和讨论加以澄清。
一、关于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的联系与区别浏览文献可见,不同人士使用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其涵义实际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1],有人认为乡村旅游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和民俗旅游等[2]。
已有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过分扩大提出了批评,但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3]。
我们认为,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不完全等同,更不能包括森林旅游、文化旅游和探险旅游,但可以有民俗旅游的成分在内。
人们提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的术语,应该是在地域上与都市旅游(urban tourism)相对应,是指在乡村地区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乡野的农舍村落和田园风光,与都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景象截然不同。
小桥流水、麦浪梯田、耕牛炊烟等乡村景观以及置身在这些景观中油然产生的清新、恬淡、静谧、安宁的心境,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近年在市民当中逐渐兴起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风气。
手工劳作的若干农家活动,引发市民的好奇而跃跃欲试,付出辛劳后收获的产品和成果,使人别有一番欣慰和喜悦。
村庄中的特色建筑和分布格局,与生活在其中的淳朴憨厚的农家儿女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景,吸引着从未见过或者久已不见这种风景的市民和境外人士。
所有这些与都市区域不同的游憩魅力,是在乡村地区可能发展旅游的原因所在。
农业旅游(agritourism)虽然也发生于乡村地区,但与乡村旅游并不完全等同,是以田园当中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1],与近年兴起的工业旅游都是围绕着产业的生产开发的旅游形式。
比较上述关于乡村旅游的讨论可见,农业旅游可以不包括到村落去的旅游活动,而如果游览所到村庄已经明显城市化和现代化,也不应该算做严格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为那已经是一般意义上的“乡村”的特例。
如前些年曾经有去江苏省华西村统一规划建设的别墅群的参观,虽然那里的居民在身份上还是“农民”,但类似的这种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聚落事实上应该是城镇,不能再看作是“乡村”。
在现代化城市的近郊由于观光农业的开发,农业旅游较多的发生,由于其与乡村旅游的较大交集,在不够严格的意义上人们也称为乡村旅游。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森林旅游是在森林地区所进行的旅游,与乡村旅游不是发生在同一类地域。
虽然一些森林当中可能还座落有个别村庄,但森林风光与田园风光的明显区别不可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也不可能有“乡村包含森林”的说法,所以乡村旅游不可能包括森林旅游。
以山野探险为内容的探险旅游同样是发生在与乡村田园不同的地域,与乡村旅游有不同的内涵,不能随意扩大乡村旅游的范围。
关于乡村旅游包括文化旅游的提法说起来实际上有些多余。
因为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在,城市有城市的文化,乡村有乡村的文化,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不同的地区也必有不同的文化。
但乡村旅游包含民俗旅游的成分在不少地方较明显地存在,要说乡村旅游包括民俗旅游,或者在某些地方的乡村旅游主要是民俗旅游应该是可以的。
与农业旅游相比,民俗旅游的范围比乡村旅游更广,在较好地保存着传统民俗的都市和城镇,同样可以有民俗旅游的产品。
根据上述讨论,除了森林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之外,关于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的关系,可以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的关系二、我国乡村旅游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发展方向根据我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了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区别出我国乡村旅游的三种主要类型:都市郊区、景区周缘和特色村寨。
三种类型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可以如表1所示:表1 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一)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类。
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基本上定位在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截然回异的田园、村落、以及采摘、捕钓、品尝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前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旅游产品。
根据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其基础条件,这一类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走向将是:1.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都市日益狭窄和恶化的生存空间将迫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涌向乡村,以寻觅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体,生机盎然的草木,无公害的果蔬,自然土生的菜肴。
这同目前方兴未艾的环保热潮及回归自然的心理相结合,必将产生持续不断的乡村旅游浪潮。
2.同农村经济活动互相促进。
都市近郊乡村农业科技较为发达,产业化基础较好,投资来源较广,资金也较为充足。
在乡村旅游带来的滚滚商机面前,众多的有识之士纷纷投入观光农业的开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
一些地方推出的有偿采摘、有偿捕钓等活动,让周末度假的市民得到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农民或者农场主们又减少了采摘的工作量和运输的麻烦,在农地里实现了农产品的直接出售。
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同农村经济活动的互相促进,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的调整又给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和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里,观光旅游可以向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
这种景区周缘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产物,是旅游者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游赏。
考察景区周缘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其发生原因,这一类的乡村旅游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发展:1.乡村风情观光。
有充裕旅游时间的旅游者在观赏风景区的自然风景之余,或受到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吸引,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文化所感染;或由于乡村农民的淳朴热情而留连,被乡野生活的特殊风情所吸引;从而在风景区周围的乡村里自然发生休息和观赏的行为。
随着城市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加上旅游部门的有意扶持和乡村组织的注意开发,这类从风景旅游区核心向周围乡村的旅游扩散会逐渐地增多。
2.农耕文化体验。
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乡村,许多农事活动与家务活动主要还是手工劳作,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截然不同。
这使得前来风景区游览的城市居民,特别是来自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的人士感到新奇和好玩,精力充沛的青壮年男女会产生亲身体验的冲动。
目前这种旅游方式还不太普遍,可能主要还是见于西方国家到中国来自助旅游的散客。
例如在广西阳朔逗留的西方游客骑上租借的自行车在风景区里观赏美丽山水之余,就往往有人走入田间主动与农民割稻打禾,进入农家与村民热情交谈,品尝农家粗茶淡饭,体验不发达地区的农耕文化。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风景区周围乡村传统农耕方式在一定时期的继续保留,自助旅游者的逐渐增多,这种在风景区周围乡村的农耕体验旅游仍会继续发展。
(三)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
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实际上与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有的是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也有的位置与风景区不远而成为有关风景旅游线路的延伸与扩展,前者如浙江诸葛亮后裔按九宫八卦修建的诸葛村,福建闽西的客家土楼,后者如安徽黄山附近黟县的西递牌坊群,歙县呈坎村的明清建筑群等。
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各地保存较为完好的特色村寨逐渐被旅游部门发现其旅游价值,在加以维修保护的同时作为游览产品开发利用,游客在与城市截然相异的乡野田园之中,观看到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房屋结构,也了解到富有特色的地方乡村风俗和民族习俗。
从一定的角度上说,这种类型的旅游与北京的“胡同游”只是地处城乡的不同。
从近年旅游业的发展来看,特色村寨的旅游产品已经不限于独特的建筑群,开始注意开发蕴涵在特色村寨中的特色生活民俗。
这些原汁原味的特色民俗与原地遗存的特色村寨的建筑交融,是人造景点中仿造、搬移的“民族村”“特色屋”所无法比拟的。
从未来的发展看,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开发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较强,景点密度较高,特色较明显、资源质量级别较高,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强的产品。
由于人们天生的好奇天性、对传统民俗文化和异族民俗文化的兴趣的增加,特色村寨的乡村旅游将继续发展。
三、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讨论乡村旅游目前已在许多地方掀起一股热潮,不少地方的都在积极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然而打算开发的乡村旅游有无市场需求,光有良好的愿望不行,光看到自己的旅游资源或者自己的创意也不行,必须认真考察旅游市场,进行详细论证和科学的分析。
由于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居民[3],城市连绵带和大都市近郊区具有离客源市场近且客源充足的特点,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地区的观光农业大有发展前景,并将由于紧邻都市较容易接受农业科技转化、较充裕的资金投入、较强的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而得到不断发展。
除了大都市附近和城市连绵带地区以外,一些中小城市附近或者一般的乡村地区近年也有“乡村旅游”的呼声和行动,但现实是除了风景区周围由于外地游客前来观光而顺便观赏乡村美景,品尝农家风味之外,中小城市专门打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并没有太多的市场。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是中小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附近的乡村对那里的市民较为了解,乡村风景对他们缺乏强烈的吸引力,旅游欲望不如大城市的居民那样强,而较为一般的农业旅游产品对外来旅游者也激发不起兴趣,其客源市场十分有限,不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旅游产品。
所以中小城市附近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慎重,不可被“乡村旅游”的新鲜名词所迷惑,以免草率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旅游学刊,1999(2)。
[2]姚素英,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旅游管理,1998(2)。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旅游学刊,1999(1)。
[4]马家慧,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管理,1998(2)。
[5]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旅游学刊,1997(5)。
[6]王德刚,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
旅游科学,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