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0101前言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参观首都博物馆。

您现在所在的位臵是《北京通史》陈列展厅。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这个展览以人文思想为视角,通过详实的文物资料和多种展示手段,表现了北京从原始聚落,发展成为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都城,进而成为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辉煌历史的进程,展现了北京恢弘大气的文化特色。

通过参观,您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北京的厚重与辉煌。

现在请您随我一起走入遥远的北京,沿着我们祖先的足迹一路走来……第一部分文明曙光(史前时代)0102“北京人”北京的历史至少要从40多万年以前算起.考古学家在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十万年前的“新洞人”和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文化遗存,被称为“北京猿人之家”。

通过这一组与北京人相关的文物和图表,您可以了解到:北京人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已有了明确分工;他们能够使用木棒和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他们居住在天然洞穴里,已经懂得用火,并且还能将火种控制和保存起来。

北京人的生活揭开了北京历史的序幕。

0103项链、骨镯您能相信这是距今约1万年以前的项链和骨镯吗?它们是在门头沟区东胡林村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中发现的。

出土时散落在少女遗骸的颈部和腕部。

项链由50枚大小均匀的螺壳组成,每个螺壳顶部都有磨成的小孔; 骨镯由7枚长短相间的骨管组成,骨管是用牛肋骨截断后再磨制而成的。

由于年代久远,穿缀用的绳索早已腐烂。

有专家认为,少女身上佩带饰物,不仅表现了对美的追求,也是对妇女尊重的一种表示. 当时可能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1万年到4000年前, 除东胡林人以外,北京地区还发现了转年遗址,上宅遗址,雪山遗址等. 这里展出了他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0104红陶猪头这件红陶烧制的野猪头,很写实地反映了当时家养的猪的样子。

从特征上看,这件红陶猪尖长的獠牙已经呈现出退化的特征,这可以看作是野猪驯化饲养的开始,是新石器时代北京地区农业文明发展一个例证。

第二部分燕蓟神韵(夏商周公元前21——前221年)0105铁刃铜钺(商)这个展柜里陈列了制作精良的金饰件、青铜器及玉器等珍贵文物。

它们出土于平谷县刘家河村一座商代早期的墓葬。

请您特别留意这件铁刃铜钺。

虽然它看起来不起眼,意义却很大。

因为它的刃部是铁的。

但它采用的还不是人工冶铁,而是天然陨铁。

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北京地区的先民,已经懂得利用天然陨铁,并且掌握了加热锻打技术。

从而,将我国用铁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向前提早了1000多年。

0106琉璃河遗址 (西周)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那么,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城的?最古老的北京城又在哪里呢?在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商周时代的古城遗址,其内涵非常丰富。

特别是出土了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礼器,据研究,这里就是西周初年燕国都城所在地。

这部分陈列的展品大多是在琉璃河遗址出土的.0107克盉、克罍(西周)在展柜的醒目位臵,陈列着克盉和克罍,它们同出土于琉璃河1193号大墓。

“克”是人名,盉与罍都是青铜酒器。

它们最重要的价值是铸造在器盖内壁上的铭文。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同姓贵族和开国功臣到各地任诸侯。

将燕地,即今天的北京及周围地区封与召公。

召公的长子名叫克,由于召公要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就由克到燕地就封,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代燕侯。

克盉和克罍的铭文内容与史书记载完全相符。

说明燕国的始封地就在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

这就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我们常说北京建城已有三千多年,就是从时这算起的。

这部分的其他展品都很精彩,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了西周早期燕国的发展情况。

您不妨停下来,慢慢地欣赏和体会。

建议您重点看一下堇鼎。

它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特别是铭文内容进一步证实了克盉、克罍铭文所记载的史实。

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燕国的情况。

今天的北京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

而蓟城是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时燕都蓟城的城址方位,大概就在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

0108燕〃陶礼器这一组豪华、排场的陶器一定吸引了您的目光。

的确,它们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是仿铜的陶制礼器。

自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

不仅贵族越级享用青铜礼器,而且有的平民也仿照青铜礼器的样子制作陶礼器。

燕国的仿青铜陶礼器,不仅试样美观大方,花纹也极精致。

反映了战国时期燕国高超的制陶工艺,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千年蓟城(秦汉魏晋北朝公元前221——公元220年)0109黄肠题凑秦汉时期,全国大统一.北京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和交通枢纽.当时,北京地区分属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四郡,广阳郡的行政治所就设在蓟城。

以黄肠题凑著称的大葆台汉墓就是广阳王刘建的墓葬.我们一起来看看。

两汉时期实行厚葬之风。

在各种墓葬形制中,有一种叫做“黄肠题凑”,属于天子葬制的组成部分。

所谓“黄肠”,是指用柏木心作成的木形结构;“题凑”的意思就是将木头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头都朝向里面。

黄心柏木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其心材呈姜黄色,材质优良,抗腐性强、有香气,是上等名贵木材。

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保存基本完好,共用10厘米见方、90厘米长的柏木15800多根,并有很多随葬品。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这座墓葬的情况,建议您去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参观,在那里您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受。

0110老山汉墓漆案、丝织品提起老山汉墓,您一定还记得2000年对这座墓葬进行发掘的情形。

当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因而成为热门话题。

这座墓葬主人是西汉晚期一位广阳王的王后.这件大型漆案和丝织棺罩是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收获。

0111漆案长2.3米,宽0.5米,是迄今在北方地区汉墓中发现的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漆器。

漆案为黑地红彩,间杂其他颜色,上面有动、植物纹、流云纹、几何纹等多种纹饰,画工细腻,线条十分流畅飘逸,为不可多得的漆器精品。

0112丝织品这件大型丝织品是盖在内棺上的棺罩.长约240厘米、宽约50厘米,为目前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一件西汉丝织品。

由于老山汉墓早期被盗,棺墓已经坍塌,内外棺的棺板被紧紧地挤压在一起,而覆盖在内棺上的这件棺罩被夹在中间.才得以幸存。

现在请您靠近展柜,尽量近距离地欣赏这件织物。

您会发现,它上面的花纹竟是用彩色丝线绣上去的!绣品面积之大、之完整也属北方之最,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织锈艺术提供了实证。

0113秦君神道石柱 (东汉)这是1964年在北京石景山区发现的秦君神道石柱。

中国古代很多陵墓前都有一条大道,被称为”神道”。

在神道前往往立有石柱,称做“墓表”,此石柱立于公元105年,是目前所知北京地区东汉时期墓上建筑的唯一遗存,额面上刻有“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1字, 文字清晰,古朴浑厚。

石柱左面以”乌还哺母”为题,刻有铭文40余字.铭文内容以小乌鸦长大后觅食喂母的民间故事,表明秦君之子欲报父母之恩的心愿.体现了汉代重视孝道的社会意识.0114银铃骨尺魏晋北朝时期,北京属于幽州。

华芳是西晋幽州刺史王俊的夫人这里展出的银铃和骨尺,是在华芳墓中出土的.您看这件小银铃制作的多么精致!它采用掐丝镶嵌工艺制成,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的八个小乐人,他们分为四组:两人捧箫,两人吹笛,两人吹喇叭,两人扬手击鼓。

构思巧妙,生动逼真,尤其是乐队的组合对研究晋代音乐史具有重要价值。

这件骨尺距今已经1700年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尺子,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分别为16.9和15.8厘米。

秦始皇统—度量衡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厘米。

华芳墓出土的这把骨尺,长24.2厘米。

尺的两面都分刻10寸。

有一面又在寸内分刻着10分。

尺的一端有穿孔,应为系挂之用.它表明1晋尺约合今天的24.2厘米,为研究我国度量衡历史,提供了一件难得的实物标本。

第四部分幽燕风云(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60年)0115铜坐龙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列局面.为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北京地区为幽州,这里仍是中央政权在北方的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我们就从这条铜坐龙讲起吧!这条造型独特的铜坐龙是1966年在丰台区史思明墓出土的.起于幽州地区的“安史之乱”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综观中国历朝历代的龙,都是或盘或飞,或走或游,但龙的造型大多长身若蟒,矫健非凡。

而这条龙为蹲坐状,你看它前腿直立,后腿曲踞,龙尾扬起卷至腰后,鬃毛后扬,大嘴张开。

弓起的腰身,透着力量和勇悍,虽呈坐姿,但有一种蓄力待发的感觉.表现出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那么,史思明的墓中为什么会随葬这种“坐龙”呢?有人认为这是史思明“僭越”、自称皇帝,因此在墓中放了一条龙。

也有人认为墓中放“坐龙”可能用于镇墓或某种忌讳,指望用龙的神力吓退那些趁火打劫的盗墓者,保佑墓主人死后的平安和宁静.0116嵌金铁马镫下面要向您介绍的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发明——马镫。

您有过骑马的经历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马镫会怎么样?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手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

有了马镫,就不一样了。

骑手可以借助小腿的动作熟练地控制和掌握自己的坐骑,不论是作战还是竞技都会更加灵活自如。

我国至迟在东晋十六国时出现双镫,标志着马具的完备。

有专家认为,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很快传到朝鲜,后经土耳其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传播到欧洲大陆。

0117玉册这是丰台区林家坟出土的唐代史思明墓玉册。

出于国家防御的需要,唐王朝沿边境设臵十个镇节度使,其中幽州是十镇之冠,兵力和实力最强,也是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地。

公元759年,史思明继安禄山之后再度起兵叛乱,建立反唐政权,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幽州为燕京。

0118银、玉舍利函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佛教开始在幽州地区盛行.位于房山区的石经山和云居寺是隋唐时期的佛教圣地.这套佛舍利函是1981年在石经山雷音洞发现的。

舍利函共五层,分为不同材质,做工精良。

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发现及放臵佛舍利的时间和目的。

雷音洞舍利函的发现,反映出隋唐时期对佛教的尊崇。

第五部分都城序幕(辽公元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0119《卓歇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辽金时期的北京。

请您先大致看看前面的三幅地图,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势.公元916年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

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南京.拉开了北京都城历史的序幕。

作为辽的陪都,辽南京的社会发展程度、繁华富庶居辽代五京之首。

请您将目光落在《卓歇图》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契丹人的生活。

契丹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