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书院的文化品味

岳麓书院的文化品味

秦汉时代 ,有黄老道一派 ,崇尚无为 ,尊黄帝和老子。东汉 初 ,楚王英喜黄老之说 ,但还未立祠祭祀。到了桓帝时开始为老 子立祠 ,并以郊天乐祀之。从此 ,老子便成了神 ,并同天神有了相 同的地位。
道教建立以后 ,又有对老子的进一步神化。东晋葛洪的《抱 朴子·内篇》中就说: 老子身长九尺 ,黄色 ,鸟喙 ,秀眉长五寸 ,耳 长七寸 ,颜有三理上下彻 ,足有八卦 ,以神龟为床 ,金楼玉堂 ,白 银为阶 ,五色云为衣 ,重迭之冠 ,持锋铤之剑 ,等等。完全是一幅 怪异的形相 ,而且把老子称“老君”。其上述的形相就是所谓“老 君真形”。
院传道 ,对湖湘子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 ,并身先士卒 ,亲 临北伐抗金。在抗元斗争中 , 岳麓书院志士仁人英勇不 屈。史学《南轩学案补》载: “南轩先生岳麓之教 ,身后不 衰。宋之亡 也 ,岳麓精舍诸 生 ,乘城共守 ,及破 ,死者无 算。”后人赞之: “忠驱义感即 风雷 ,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 起兵诛董卓 ,长沙子弟最先 来。”在抗清 斗争中 ,岳麓师 生的爱国精神同样感人至 深 ,其中徒生王夫之便是爱 国志士中的杰出代表。他不 仅参加了抗清斗争 ,而且著 书 800万言 , 影响了数代爱 国志士 ,如魏源、曾国藩、左 宗棠、贺长龄、唐才常、沈荩、 杨昌济等岳麓学子。近代史 上 ,岳麓志士革旧图新 ,梁启 超、谭嗣同、熊希龄等人与康 有为一道开展了爱国救亡的 维新运动 ,为中华民族的振 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17年到 1919年毛泽东曾 两次在岳麓书院半学斋寓 居 ,从事主编《湘江评 论》等 革命活动。杰出的代表人物 还有 蔡 和森、邓 中 夏、何 叔 衡、罗学赞等人。
到了晋代 ,对于老子的来历也有了进一步神化。《神仙传》中 说 ,他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 ,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怀之七十二 年才生 ,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由于生下来头发都是白的 ,于是称 为老子。又因其母生之于李树下 ,并且生而能言 ,指树为姓 ,于是 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 ,老子也就被尊称为老君。
《魏书·释老志》中记道士寇谦之遇大神 ,自称“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的名子大概在南北朝时已成老子之称了。南朝陶弘景 的《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 ,以其为太清道主 ,下 临万民 ,已成道教中统治一方的尊神。到了唐代 ,又在太清、玉 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 ,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 ,形成了三清 的说法 ,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 ,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 组合在一起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从岳麓书院代代相传的 这些杰出的爱国主义学子的 思想情怀里 ,我们深切地感 受到岳麓书院文化的勃勃生 机!
·文化百花园·
岳 麓






肖 骁品Leabharlann 味55·文化百花园·
老子怎样成了太上老君
□ 潘 庆
先秦时代 ,人们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 ,老子也就成 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 ,这样老子成了道 教的祖师。
岳麓书院。 当你离开喧嚣的都 市 ,徜徉于这古木参天、浓 荫蔽日的千年庭院 ,你肯 定会被这古朴、清新、优美 的环境所吸引。但是很快 你就会发现 ,这里更为珍 贵的 ,却是 它所散发的浓 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这里 的每一组院落 ,每一间房 舍 ,每一块石碑 ,甚至每一 片砖瓦 ,都 深含着隽永的 文化品味…… 岳麓书院的历史应该 追溯到唐末五代 ,僧人智 璩倾慕“儒 者之道”, 在岳 麓山“割地 建屋”办学 , 是 为书院之开端。北宋开宝 九年 ( 976年 )潭州权知州 朱洞据原基础扩建为书 院 , 初设“讲堂五音 , 斋序 五十二间”。学生甚多 ,有 “道 林 三百 众 , 书 院一 千 徒”之说 ; 因宋代理学名儒 朱熹来此讲学 ,又有“潇湘 洙泗”(潇湘二水在湖 南 , 指岳麓书院; 洙泗二水在 山 东 , 指 孔 子讲 学地 (曲 阜 )之誉。千余年来 ,岳麓 书院虽历经沧桑 ,却弦歌 不绝 ;虽屡毁屡兴 ,却基址 未变 ,始终 是湖南高等学 府之所在。 登上 12级花岗 石台 阶 ,便是岳 麓书院宽阔的 大门 ,门楣 上悬挂着宋真 宗手迹的木质黑底金字匾
汉代以后 ,有的认为老子是楚相县人 ,曾为周守藏史 ,孔子 曾学礼于老子 ,后来道成化身 ,蝉蜕度世。从此 ,老子数易姓名 , 无世不出。传说他在黄帝时号广成子 ,周文王时号燮邑子 ,武王 时号育成子 ,康王时号郭叔子。汉初为黄石公 ,文帝时号河上公 , 等等。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象。其 实对于老子的这种神化 ,不过是道教借老子未追述其源流 ,神化 其教而已。
岳麓书院文化不仅体现 在这些石碑、匾额、对联以及 古建筑群等历史文物中 ,而 且已汇入那厚重而又遥远的 历史之中 ,包容在那浩繁而 发黄的典籍之中 ,体现在从 古至今的许许多多的思想、 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之中。 在这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岳麓书院的爱国主义传统代 代相传。南宋时期 ,主教张轼 力主抗战 ,反对投降 ,利用书
老子的神化过程 ,正是从学派的传人到教派的祖师的过程 , 也就是道教的形成、发展和以后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老子的从 虚到实 ,从人到神 ,从太上老君到太上玄无皇帝 ,老子这些变化 正是道教发展的缩影。
54
在湖南长沙风景秀丽 的岳麓山下 ,有一片典雅 庄重的古建筑群 ,这就是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额 ,上书“岳麓书院”四字 ,气 势恢宏 ,为书法艺术珍品。门 联为乾隆年间书院院长、学 术大 师罗 典 撰书: “惟 楚有 材 ,于斯为盛。”白底黑字 ,格 外醒目。当你跨入大门 ,便是 占地约 2万平方米 ,建筑面 积 7000余平方米的偌大书 院。以讲堂为中心、庭院、天 井组合 ,俯视结构严谨 ,错落 有致 ;主体建筑有赫曦台、大 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 ;前 厅左右两壁石刻 朱熹 所书 “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讲堂 顶部 ,前悬康熙皇帝手书“学 达性天”黑底金字匾 ,后悬乾 隆书 “道南 正脉”金底 黑字 匾 ,讲堂中置半月形讲坛 ,背 置屏风 ,坛上置精制红木太 师椅双席 ,讲堂内廊及左右 壁 ,楹联比比皆是 ,一派斯文 气息 ,令人肃然起敬。不难发 现: “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 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幅 对照鲜明而又浑 然一 体的 “儒道互补”的文化景观 ; 那 深厚而又奥秘的“道统”、“心 传”,其实 ,也就是我们这颗 星球上延续了几千年而唯一 没有中断的中华文化的人文 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