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60分1.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解析:这一概念是符号学的,在许静的《传播学概论》P34。
对于此类郭书上没有而许书上有的要特别留意。
相似概念还包括指称理论。
答:该概念的核心思想是我们使用语言的面貌决定了我们心中世界的面貌。
按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人类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只生活在社会行为的世界中,而是受制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已经成为所处社会表达工具的那种特定语言的支配。
认为一个人不使用语言就能基本适应现实生活,或者说语言不过是解决传播方面具体问题的辅助手段,纯粹是一种幻想。
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种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树立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
人类是沿着他们的本族语言所奠定的方向来剖析大自然的,因此语言不仅作为学习的途径,而且起着对学到东西进行取舍的过滤作用。
语言一方面充当我们观察世界的透镜,一方面又将我们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意义加以分类归档。
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上的。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来自群体的语言习惯所倾向的解释。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揭示的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特别密切的关系。
处理信息的文化需要在漫长的时期里决定着一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在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说着这种文化的语言,自然也会用文化中的共同观念来处理信息。
当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相遇时,常常会出现,该文化中的词汇和语言形式会连同思想和概念一起被另一种文化所借用。
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语言之能够所包含的文化观念会潜入我们心中,因此在每一次传播中,我们的文化总与我们同在,它反映在我们的语言里,并通过我们的语言得到反映。
而按照指称理论,我们给事物贴上词语的标签,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创造现实。
但是萨皮尔-沃尔夫却认为现实不是被构建出来的,而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指称理论与语言的相对性都探讨社会,文化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但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取向。
2. 公共领域解析:这个概念就是必会的,把它放在名解里,可以谈谈该理论的提出者、理论表述、意义、背景等。
这个东西在吴靖的课上就是重点,连郭庆光的书上都有提,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以往批判学派的诸多观点进行整合,以寻找到一条普适化的进路。
哈贝马斯是批判学派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关于他个人和其理论都要好好掌握。
后面几年的不少论述题也考到公共领域的问题,而且网络和新媒体也可以用公共领域来分析。
答: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在其1962年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被提出的,从此它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
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其由来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出现了“公”(公共事务)与“私”(私人事务)的分化。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
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
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
然后,他们既不像商人和专业人士那样处理私人事务,也不像某个合法的社会阶层的成员那样服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限制。
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
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关的对象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以相对于文学的公共领域。
3. 两级传播解析:属于效果研究方面,主要把握提出者、核心内容、提出背景、意义、评价就行,这些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都介绍得很详细。
若想答得更加完美,可以谈谈后来的发展,即罗杰斯在创新扩散中的多极传播,这在巴兰和戴维斯的《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一书中有。
所以说,要对知识进行整合,基本上郭的书是最基础层面的,而巴兰那本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介绍。
相关概念:意见领袖,政治既有倾向,有限效果范式,可拉帕,强化,选择性过程这些都应该熟记。
答: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
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
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在创新的传播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众对创新的采用由以下阶段组成:认知,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
在两级传播模式的诠释下,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
因此,尽管在技术传播时,受众同时既处身于信息传播的覆盖中,也处身于人际传播的扩散网络中,但两者对于受众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
既有前述采用过程阶段上的不同,也有更为复杂的传播行为差别。
后来,罗杰斯综合了信息流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他的扩散理论,这个理论被看作是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的拓展。
现在认为这些概念仍然有效的理论家在谈论多级传播。
4. 能指/所指解析:此概念属于符号学相关的知识,算是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几个基础概念之一。
在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和小约翰的《人类传播理论》这些书上都有,在中国传媒大学编的《传播学精编》上也有。
06年后的北大传播学的考研题正在逐渐的摆脱原来的面貌,开始对一些更深层知识的考查,如对符号学的考察,这毕竟比“议程设置”之类的基础概念更深层一点。
所以说要把传播学知识框架整的齐全一点,参考传播学相关的书目,把书中没有的知识都给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实际上,《传播学精编》每一部分的后面都还有推荐阅读的与该部分相关的书目,相当全。
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的基础上,不妨读读这些书,免得考到一些看都没看到过的概念。
相关概念:共时态/历时态语言/言语隐喻/转喻答:“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
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是头等重要的。
5. 霸权解析:这题属于批判学派的知识,在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上有很详细的解释,基本按郭书答就够了。
另外,我们发现,对批判学派和符号学这类的知识主要还是放在名词解释题中,因为可以不要求展开论述。
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概念有真正的理解,通常答出来给人的感觉会很生硬,这样是不能得满分的。
所以大家最好对这个概念有很好的理解,最好是看过相关的具体全面的论述,答:霸权概念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
其核心的观点是文化支配权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
传媒是国家机器,但它和监狱法庭具有强迫性不同,它要通过制造赞同来实施统治。
大众文化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领域,不仅是支配的,而且是对抗的,不仅包括获得霸权的努力,而且包括对各种霸权的抵抗。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他突破了前人功利的结构主义和浪漫的文化主义,以文化争夺霸权相互抗衡的全新观点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同时他给文化研究以重要启发。
使得它得以关注文本世界的复杂性,从而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视角。
葛兰西的“霸权论”分析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体制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性,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颠覆它的“文化霸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成为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工具和场所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则论述了大众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否定性、悲观性,他们在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媒介时,深知个人的渺小和媒介的无奈,只能怀抱着一种“文化赎救”理想,苦苦探寻“赎救”的可能途径,发出“没有希望”的诅咒式呼救。
大众传媒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论述中,就是国家用来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甚至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6. 概念化解析:这是一道研究方法的题,而且并不是常见的如“深入访谈”这样的题,它属于研究方法中的方法论层面。
北大2006的另一特点就是对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强调,这在综合知识那张试卷上也有明确的体现(最后一题,研究设计)。
方法这一块,最好还是精读一下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才能对方法论和具体方法都有具体且系统的了解。
答:通常,我们通过对于词语用法的一个含糊而笼统地约定系统来进行日常交流。
尽管所表达的意思不是完全相同,但大概都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日常生活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对于科学而言,却容不得半点含糊和不精确。
因此,如何明确概念的定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意义上、运用怎样特殊的用于来作出精确的说明,是从事人文社学研究所首要要面对的问题。
概念化是社会学研究方法术语conceptualization的直译,即对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抽象定义。
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简言之,抽象定义是在抽象层次对概念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