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儒道中国人》姓名:XXX专业:经济学与数学双学位班年级:一年级学号:XXXXXX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导师:XXX老师日期:201X年X月X日星期二《儒道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一、引言林语堂先生,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学贯中西,精通多门外语;他笔耕不辍,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风趣幽默,积极提倡文风清淡的幽默文学,是小品散文的开山鼻祖。
林先生出生贫苦,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对西方文明了解深刻。
东坡先生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毫无疑问,跳出了中国社会束缚长期旅居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是林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是林先生用英文书写的自己对国人的看法。
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在这本对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刻画的入木三分的书中,中国人的儒道之观是其中最为精辟、独到的看法之一。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锤炼、敲打而逐渐形成体系的儒家、道家是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儒家重仁爱,重人文,重礼制,是入世之显学;道家尚无为,尚自然,尚清净,是出世之哲学。
所以,在林语堂先生看来,中国人在精神上无疑是幸福的,在得意之时,有儒家作为指导思想,就像是黑暗中指路的明灯,不会迷路;在失意之时,又有道家思想抚慰内心,就像是冬日里温暖的被窝,不会失落。
南怀瑾大师曾说,儒家就像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大师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把玄妙的哲理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所有人都能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粮食店还是药店,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魅力,已经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成中国人灵魂大殿的基石。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这是林语堂先生对于儒道两家地位的最形象的比喻。
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失去了儒道两家的中国文化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去了解儒道两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二、左手儒家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统治者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文人墨客用儒家思想求取功名,就连市井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做事求“中庸”,做人讲“仁义”。
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集大成于孔子,在董仲舒手上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作为中国的主题思想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儒家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儒学又称为“孔子学说”“孔学”。
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孔子学说就一定是这个人的骨架,其他的血肉组织都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孔子一个人就撑起了儒学的半边天。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孔子的出生并不算高贵,早年的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后来受到齐、鲁两国国君的赏识,官至鲁国的大司寇,又因为与鲁国大贵族的矛盾,在55岁弃官开始周游列国,在73岁时逝世,其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
他总结了尧舜以来贵族统治的经验,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儒学的基础;他推崇西周礼制,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知天命的年级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论;他整理三代典籍,删诗书,定礼乐,撰写《春秋》;他主张有教无类,一生奉献教育事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且不论孔子对于儒家文化的贡献,不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单单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那份毅力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就值得对孔子崇高的人格致以敬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一种有着非凡进步意义的思想,在那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儒家并没有假借任何的神秘力量,儒家思想是一种以文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的积极性、进步性,才成为了照耀华夏大地近千年的主体思想,是黑暗中的难得的一丝理性的光辉。
儒家思想以“礼”、“仁”为纲领。
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认为民众是统治的基础,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是理性的光辉,有显著的人文主义色彩,提倡“中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倡导积极的入世,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希望社会民生可以和谐。
左手儒家,儒家的先贤们用自己的智慧,一代代的去补充、完善儒家的思想体系,让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还走出国门,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左手的中国人,积极入世,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为指引,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为动力,不断的向着实现“大同世界”的终极目标努力。
三、右手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左手,那道家思想就一定是右手;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大厅,那道家思想就一定是后院;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大江,那道家思想就一定是长河。
儒道二家就像是一台汽车上不同位置的两个部件,虽然互相之间差异很多,却只有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让中国文化这辆大车开动起来。
道家,又称为道学,玄学。
正如道家的名字一样,追求宇宙、自然大道的道家是神秘的玄奥的。
如果说儒家是山,是可以凝望可以攀爬的存在,那么道家就一定只可以感觉却无法捕捉的风;如果说儒家是大地,是可以踏实的行走的存在,那么道家就一定是只可以从指间流过却无法把握的水流。
说起道家,就不得不说与道家一样神秘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
与道家的思想一样,老子的出生也充满了传说色彩与玄奥气息,相传老子的母亲吃了一颗从天而降的李子就怀孕了,而且整整怀了81年的孩子才把老子生了下来。
老子年幼时就十分聪慧,最后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对着门前的河流沉思,望向璀璨的天空冥想,对自然充满了自己的思考。
少年时的老子求学于著名的学者商容,三年之后商容就对老子的母亲说:“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于是老子的母亲就带着老子入周都求学,在商容的师兄周朝太学博士的举荐下进入了太学学习,聪颖的老子在太学时十分的好学,天文地理,诗歌史籍,风土人情,无所不学。
最终,博学的老子被选中成为了守藏吏,相当于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使得老子有机会博览群书。
老子是博学的智者,相传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受到过老子指点,由此可见儒家与道家从一开始就有了难解难分的缘分。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哲学观、宇宙观,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人生应该“见素抱朴”,认为万物都是天生对立而统一的,就像是阴阳鱼一样,循环不息,有正有反。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以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为蓝本;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的养生方法,以顺应自然为最高纲领。
右手道家,如果说儒家多治世之能吏,那么道家则多出世之隐者。
道家独特的宇宙观与世界观给道家的思想增添了一丝浪漫洒脱的色彩。
也许,道家的“小国寡民”治国思想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是道家见素抱朴,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却是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
以道家为右手的中国人,少了一丝儒家的承重,多了一丝飘逸与洒脱。
当世事无常,前途叵测之时,何不以顺其自然的道学平定内心的羁绊呢?有时,放手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四、东坡居士的儒与道他年少成名,二十一岁进京赶考,高中榜眼;二十五岁应中制科考试,迁凤翔府通判,被誉为百年第一;他词书画无双,新词一出便传遍大江南北,墨宝也是千金难求。
可是生不逢时的他却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斗争之一——北宋新旧党争。
生性耿直的他只认准心中的真理,在新党上任之时,他抨击新党的扰乱民生、不择手段,在旧党当政之时,他又弹劾旧党的不思进取、贪污腐败。
于是他的仕途如同暴风中的小船一般,颠簸起伏,被当政者一贬再贬,从高高在上的大学士,到地方太守,再到品级都没有的团练副使;一迁再迁,从繁华的京都,到远离京都的杭州,再到荒无人烟的海南。
可是,他似乎从来不在意这些,在杭州时,他写下“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在密州时,他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算是到了贫瘠荒芜的岭南,他也要高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就是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子”的苏轼。
若是问在中国历史上能有一个可以真正贯通儒、道学说的文人,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苏子。
苏子有大才,在少年时就立志为国,有着一番宏伟的抱负,渴望在沙场上击退异族,渴望在政坛上一展宏图,渴望天下苍生能生活幸福。
这就是苏子,一个典型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行事准则。
他以儒家思想为骨,呐喊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有着极其强烈的使命感,锐意进取,忠君报国,正如西财校训一样“经世济民,孜孜以求”,他关心民生疾苦,在贬谪途中看见百姓因为苛政或是天灾而生活难以为继时,总是痛心不已,甚至写下了“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这样的诗句。
苏子又是有着绝世的旷达,在受到政治迫害,郁郁不得志时,也活的潇潇洒洒的,热衷于美食美酒,精通于书画作词,更是流连于华夏的大好河山。
这就是苏子,深得老庄哲学精髓的苏子。
当面临无法改变的现实之时,也许,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
他以道法修身、修心,便在自己的心中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不管外界是如何的惊涛骇浪,内心也只是一片祥和,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道家,赐予了苏轼一颗旷达的心灵。
苏东坡的儒与道,不是分开的两部分而是融合为了一个整体。
精通儒道哲理的苏子,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人间的和谐,努力的想伸展自己的抱负,却又不会认死理,不会拿得起放不下;渴望的追求自身心灵的自由,却又不会追求虚无之道,不会如同陶渊明一般弃官归隐。
这就是苏子,不止是他的词作流传了千古,他的人格魅力也镌刻在他的字里行间一代代的流传下去,永世流芳。
五、总结儒家,道家,就像是天平的两侧,平衡着中国人的心灵。
长久以来,儒家与道家相互对立却又互相补充,成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整体。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成功时的中国人是儒家,此时儒家积极入世,追求真理的思想就是一把利剑,让人有信心扫平前路的一切障碍;失败时的中国人是道家,此时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就是一剂良药,让人治愈心中的创伤。
儒道结合,就成了进退皆可守,沉浮总不惊的心理调节剂。
不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总是说中国人缺乏信仰,却不知中国人的信仰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骨髓,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儒道之间,进退从容,中国人不信前世与来生,活在儒道体制下的中国人只想过好自己的今生今世。
左手儒家,右手道家,儒道成就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