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总结

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总结


解:首先将问题化为如下形式:
max z 2 x1 3x2 4 x3
s.t.
2 x1 3x2 5 x3 2 3 x1 x2 7 x3 3 x1 4 x2 6 x3 5 x j 0( j 1, 2,3)
再根据定义2.1, 写出其(D)问题:
max z cx
s.t.
Ax b x0
为了利用对称型问题的结论,先将问题等价地化为:
max z cx
s.t.
Ax
≤b ≤-b x≥0
Ax
再引入对偶向量(u,v),其中u为对应于第一组不等式约束 的对偶变量, v为对应于第二组不等式约束的对偶变量,按 对称型的结论,可写出其(D)问题为:
b min w (u, v) b
s.t.
A (u, v) c A u, v 0
即 s.t.
min w (u v)b
(u v) A c u, v 0
令y=u-v为m维行向量,则以上模型又可写成:
min w yb
s.t.
yA c y无符号限制
例2.3
s.t.
写出(P)问题的(D)问题.
max z 2x1 3x2 5x3 x4
4 x1 x2 3 x3 2 x4 5 3 x1 2 x2 7 x4 4 2 x1 3 x2 4 x3 x4 6 x1 0, x2 , x3 0, x4无符号限制
max z cx
考虑对称形式下

(P)问题:
(D)问题:
min w yb

max z cx
s.t.
s.t. Ax ≤ b x≥0
yA ≥ c y≥0
§2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一、对偶规划的若干问题
定理2.1(对称性定理) 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定理2.2(弱对偶定理) 设x0和y0分别是(P)问 题和(D)问题的可行解,则必有cx0 ≤ y0b

*

s.t.
Ax Ixs b
c
推论2.4(单纯形乘子定理) 如果(P)问题有最优解,最优基为B, 则y* = CBB-1 就是(D)问题的一个最优解.
如何求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c
cB s x B s
cB
cN
xN
o
b
c
cB xB cB xB
cB
Hale Waihona Puke cNobxB
xs
I b
xB
xN
B 1 N
xs
B 1
* * * yb y Ax cx 得
*
* * 又 x 、y 分别是(P)问题和(D)问题的可行 * 解,所以 x 、 y* 分别是(P)问题和(D)问题的最优 解. 证毕.
二、对偶规划的求解
1、利用原问题的最优单纯形表求对偶最优解的方法 如何求对偶问题的解?
例2.4 s.t.
求如下LP问题的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例2.2 写出(P)问题的(D)问题.
max z 3x1 x2 2x3
s.t. 3x1 2 x2 3x3 6
x1 2 x2 x3 4 x j 0( j 1, 2, 3)
解:
s.t.
min w by1 4 y2
3 y1 y2 3 2 y1 2 y2 1 3 y1 y2 2 y1 , y2无符号限制
第二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1 对偶问题的提出 一、对偶问题的实例 LP问题模型: max z=1500x1+2500x2 s.t. 3x1+2x2≤65 2x1+x2≤40 3x2≤75 x1,x2≥0 已知最优解为: x1*=5,x2*=25,z* =70000
现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假定该厂的决策者 考虑自己不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而把原拟用于生产 这两种产品的资源A,B,C全部出售给外单位,则应如何 确定这三种资源的价格. 显然,该厂的决策者要考虑两个原则:第一,每 种资源所收回的费用应不低于自己生产时可获得的利 润;第二,定价不能太高,要对方容易接受. 设y1,y2, y3分别表示三种资源出售的价格,则由 第一个原则,应有如下约束条件: 3y1+2y2≥1500 2y1+y2 +3y3≥2500 y1,y2 ,y3 ≥0 而把原拟用于生产甲、乙产品的三种资源全部售出, 总收入为:w= 65y1+40y2 +75y3
min w yb
(D) s.t.
yA ≥ c
y≥0
y ( y1, y2 ,, ym ) 是一行向量.
例2.1
写出以下(P)问题的(D)问题
max z 2 x1 3x2 4 x3
s.t.
2 x1 3 x2 5 x3 2 3 x1 x2 7 x3 3 x1 4 x2 6 x3 5 x j 0( j 1, 2, 3)
cx y*b cx* yb
定理2.3(对偶定理) 如果(P)问题((D)问题)有 最优解,那么(D)问题((P)问题)也有最优解,且 目标函数值相等.

证明:先证明当(P)问题有最优解时,(D)问题也有最优解. * 设 是 x (P)问题的最优解,它对应的基矩阵为B,引入松弛变量, 将(P xs)问题化为标准形式 ( xn1 , xn2 ,, xnm )T
3 混 合 型 对 偶 问 题
约 束 条 件 变 量
.
原问题
对偶问题
目标函数max
目标函数min
m个 ≤ ≥ = n个 ≥0 ≤0 无符号限制 目标函数的系数 约束条件右端常数 系数矩阵A
m个 ≥0 ≤0 无符号限制 n个 ≥ ≤ = 约束条件右端常数 目标函数的系数 系数矩阵AT
变 量 约 束 条 件
0 x 证明: 因为是 (P)问题的可行解,故必有
(2.11) Ax0 ≤b, x ≥0 0 又 y 是(D)问题的可行解,于是有 0 y 0 A ≥ c, y ≥0 (2.12) 0 0 y Ax0 ≤ y 0b y 用 左乘不等式(2.11)两边,得 0 0 0 y Ax x 用 右乘不等式(2.12)两边,得 ≥ cx 0 0 y 0b cx 从而有 ≤
解:根据对偶规划表,可直接写出该问题的(D)问题.
min w 5 y1 4 y2 6 y3
4 y1 3 y2 2 y3 2 y1 2 y2 3 y3 3 3 y1 4 y3 -5 2 y1 7 y2 y3 1
s.t.
y1 0, y2 0, y3无符号限制
max z cx oxs
x x, xs ≥0 x * * x 显然,该问题也有最优解 s 由第一章定理1.7(最优性判别定理)必有检验数 (c, o) cB B1 ( A, I ) ≤0 * 1 y * ) ≤ 0, 令 y cB B ,则有 (c y* A, * 即 y A ≥ , y * ≥0. 这表明 y * cB B 1 是(D)问题的可行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为: w* y *b cB B 1b 又因为 x * 是(P)问题的最优解,其目标函数的值 为 z * cx* cB B 1b * 1 * 所以有 cx c .B B b y b 则由推论2.1知(D)问题有最优解,且两者的目标函数的最优值 相等.
min w 2 y1 3 y2 5 y3
s.t. 2 y1 3 y2 y3 2
3 y1 y2 4 y3 3 5 y1 7 y2 6 y3 4 yi 0(i 1, 2,3)
2、非对称型对偶问题 如果原问题是LP问题的标准形式,记(P)问题为:
当然,对厂方而言,w越大越好,但根据第二个原 则,在保证上述条件下,应考虑使总收入即对方的总 支出尽可能少才比较合理,因为只有这样,厂方不会 吃亏,对方也容易接受.于是,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归结 为: min w= 65y1+40y2 +75y3 s.t. 3y1+2y2≥1500 2y1+y2 +3y3≥2500 y1,y2 ,y3 ≥0 这也是一个LP问题,用单纯形法解之得最优解为: y1*=500,y2*=0, y3* =500 及相应的目标函数最优值: w *=70000
a1n y1 a2n y2 amn ym
c1
c2

cn
yi
≥0 ( i 1,2, ), m
其中yi(i=1,2,…m)称为对偶变量,并称以上两式为一 对对称型对偶问题。
如果用矩阵形式来表示模型,则可更清楚地看出两者 之间的对称性.
max z cx
(P) s.t.
Ax b x 0
对原问题引入松弛变量 x4,x5,将原问题化为标准 形式,由单纯形法求解 得最优单纯形表(左图) 原问题的最优解和目标值:
x* (0, 25, 25)T
2
z* 250
w* 250

* * 当bi ai1 x1 ain xn 时yi* 0
* * 当a1 j y1 amj ym c j时x* j 0 * * 当x* 0 时 a y a y j 1j 1 mj m c j
* * * * ( y A c ) x 0 y ( b Ax ) 0 充分性 由 ,
0
即最大值比最小值小
推论2.1 如果x*和y*分别是(P)问题和(D)问题的可 行解,且cx* = y*b ,则 x*、y*分别是(P)问题和(D) 问题的最优解. * cx y b 证明:对于(P)问题的任意一个可行解x,必有 但 cx* = y*b ,故对(P)问题的所有可行,有 cx y*b c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