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3.解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3)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可能先进。
(4)社会意识各种形态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有巨大影响。
(5)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反作有用表现在:(1)从性质方面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从程度方面看,社会意识的作用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区别。
(3)先进的社会意识和落后的社会意识有一个在斗争中此消彼涨的过程,先进的社会意识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最后战胜落后的社会意识。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的加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从整体上带动了道德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消极效应,如出现“道德滑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在许多方面,以致于把市场经济歪曲为“一切向钱看”,“坑蒙拐骗”。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虽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独立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第二大题中选择1和3进行解答。
1.解答:1.在孔子眼中,“仁”是人们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根本,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想。
2.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
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即所谓德政,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
3.孔子仁学一个特点是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和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孔子说仁者爱人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奴隶制社会中各个阶层关系的人,如君臣,父子,朋友等;孔子仁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必须在各方面都符合周礼的要求。
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仁是一个人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世界观全面修养的产物。
4.具体来说,孔子仁学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3.解答:1.王守仁的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轻时崇奉宋儒性命义理之学;后因不得其道,转攻辞章,并涉足佛、老,这是他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自武宗正德元年(1506)始。
他在这一年被谪至贵州龙场驿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自认为“已得圣贤之道”。
于是始为知行合一之说。
至滁阳后,更单提“致良知”三字。
2.从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渊源来看,远可追溯至思孟的传统,近则接踵陆象山、陈献章之学。
所谓“良知”,照他的解释,即:(1)"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他认为“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之良知自知之。
是皆无所与他人者也”。
(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全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则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3)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4)一切都从“心”派生出来。
宇宙万物之心在人,而在己心,世界消融于我心之中,若人人致其虚灵莫不有知的心,而不假外索,则天下之事无不感通,一切意念行为,无不适当。
无论上智与下愚,只要在事事物物上求“致良知”,则人人皆可为圣人。
他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5)由于良知“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