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
佤族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
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 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 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 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 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 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 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 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 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 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 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 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 俗最多,服饰最典型。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 肥大短裤,布帕缠头戴大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 子常以佩戴竹藤圈为饰。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 为衣的传统装饰。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 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 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 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 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 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 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 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 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其纹样大多为动 物纹,也有少量的植物纹。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 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 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 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 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 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 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 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 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 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
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 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 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 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 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 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 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 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 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 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 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文化
献给为佤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民族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 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 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 “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 “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 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谢谢观看
欢迎到佤族地区来玩耍!
佤族文化(语言、经济、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 “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 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 造了新文字。 佤族人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 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 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 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 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 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 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佤族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
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 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 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 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 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 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 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 套工具。
宗教信仰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 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汉译之意, 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 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 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 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 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 “哟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称“脓凯铁”日。传说人 类自“司岗”中出来后不会讲话,不通道理,人类走到河边 洗了脸后才会讲话,则这一天正是“脓凯铁”日。所以后来 佤族 不论迁徙到什么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捞槽接水,于是形 成佤历每年一月三举行接新水的活动。这天,全寨不下地或 远行。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一种祭祀,以人为祭品即“血祭”的 一种形式。祭祀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几家剽牛举 祭外,全寨人都进入狂欢的时节,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不
传说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 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 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 享欢乐。
佤族的婚姻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
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 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 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 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 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 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 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 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 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 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 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 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 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
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 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 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 起食用。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 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 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 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 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 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 炒蚂蚁蛋,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
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 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 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 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 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 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 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