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了解诗歌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文体特点
1)概括性:用高度凝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
2)形象性:形象生动感人,抒发作者情感。
3)抒情怀:充分表达作者主观感受及联想
4)音乐性: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分类
1、按表达形式: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2、按语言形式:旧体诗(旧诗包括词、曲)、亲诗(现代诗)
3、按有无格律:格律诗、自由诗(包括散文诗)
4、按作者身份:文人创作、民歌民谣
5、按题材:山水诗、田园诗、讽喻诗、赞美诗
6、按年代:古代诗歌(诗经、楚辞、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赋)、现代诗歌
1)《诗经》
2)《楚辞》
3)《乐府诗》
4)《古体诗》(古风、古诗)
名称始于唐,后人诏用唐人说法,将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作的诗,全称为“古体诗”
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如四言的曹操的《观沧海》、五言的孟郊“慈母手中线”七言的曹丕《燕歌行》杂言的李白《梦吟离别》
押韵自由如《卖炭翁》
5)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
分为:(1)、律诗(五律、七律、长律[排律])两句一联八句为首颔颈尾四联
(2)、绝句(五绝、七绝)
格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
押韵:偶句押韵,只押平声韵,不能中途换韵不有用相同的字押韵(习惯1、2、4、6、8句末押韵)
平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声调,平声字指一、二声调的字,仄声字指三、四声调的字,看来很复杂,其实基本有一点“平仄相间”以求及声高的抑扬顿挫。
五言律诗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基加上一个章节形成的。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这四手中句式可以称为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七言的不过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A:仄起仄收,(七言为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寂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拉力口)
B:平起仄收式(七言为仄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西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由。
C:仄起平收式(七言为平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D:平起平收式(七律为仄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基本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七言诗们一、三五(五言则一、三)个字平仄可以不论,二四六(五言二个字平仄必须分明。
对仗:律诗中间的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工整分工对(词性、词义严格对仗)和宽对(词性相近,词义大体相同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工)
横眉……,俯首……(宽)
节奏:四言:二二式两拍
五言:二二一式,二一二式举头一一三拍
七言:二二二一式四拍
6)词:又叫诗余,长短句。
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一,兴起于隋唐,盛兴地宋代的一种诗体。
最初的词是为曲子(乐曲)填写的歌词,枚不称“曲子词”“由乐而定词”到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
格律: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即曲调名,满江红,贺新郎,气奴娇,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岩石至是和婉豫悦的标题:在词牌后,容,主旨另立标题。
结构:根据字数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不分段]中调[(59字-90字)分二段或更多]长调[91字以上]分二段或更多发展:宋是高潮分(豪放苏辛、婉约柳永姜夔)
7)曲:盛行于元代配乐而歌的一咱诗体
分类:(散曲[小令、套数])只用来谐乐歌唱)(剧曲[入戏])
曲牌:又叫牌调或曲调,它规定该曲调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格式。
宫调:短个曲牌都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有若干曲牌,如《征宫·端正好》
衬字:根据曲牌规定写出曲句后,再据演出的需要,如上一些衬字,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传曲子唱起来更加自然8)赋,详见教材P253
现代诗歌(新诗)
1、自由诗
2、格律诗
3、旧体诗词(毛泽东等人写的旧体诗,旧体词)
4、民歌体如《王贵与李春春》(信天游形式)
三、诗歌欣赏(P253)
沁园春·雪
上片写北方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咏雪,眼光不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大地,可谓所见者大。
雪天的风光,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这就写得气魄宏大,北国即北方,千里、万里两句是正文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北方雄伟的景物要推万里长城,黄河和高山、高原,作者要通过雪国雄伟的山河,所以先写长城、黄河,再写高山、高原。
登高远望,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看到长城内外只是白莽莽一看黄河之水,上下游已经结冰,顿时失掉滔滔滚滚的水势。
“山舞银蛇……试比高”这是写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雪山呈银白色,山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象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在高处望去,
样的象群在奔跑着。
这里写的银蛇和蜡象的银和蜡,都是形容雪的白。
这里更重要的是写北方山和高原与天公比高,伟的气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日子,看到红艳艳的太阳跟雪裹着的大地山河互相映照,格外里显得娇装指红太阳,素指白色的丝织品,素裹指白雪包裹土地,作者地祖国山河的赞美,除了指出雄伟的一面,也指出娇艳的写红日跟雪盖的大地相映照,既雄伟又艳丽,具有气象万千之概,总之上纯借景抒情——对祖国在好河山的热爱。
下片写人事。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人物竞折腰”承上启下过度写出英雄人物地祖国山河怀着崇警心情。
“惜秦皇汉武……射大举五个英雄从物。
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建功立业,可惜“文采”—文治方面都差一些,就跟祖国山河的既雄伟而又能相称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数一数即能建功立业又有文采的人物,还得看今朝的雄,今朝的革命英雄才无愧于祖国山灌的雄伟和多娇,比起历史上的英雄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