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德國環保政策與「綠點」標誌作者謝馥宇。
國立中興高中。
二年二班黃怡瑄。
國立中興高中。
二年二班壹●前言都市過度發展的今天,使得人口密度與日俱增。
因為人,擁擠成了交通的代名詞;垃圾便是其所帶來的附加價值。
難道這就是人類能做的「貢獻」嗎?當然不是。
現下已經有許多人覺醒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引以為傲的現代科技運用至生活環境改善,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我們該如何在這樣快速變遷、充滿不定及發展潛力的社會裡,學習到與自然相容共存。
我們該如何在專業與民意的分歧中取得平衡,孕育出更良好的環保概念。
這一切的一切皆有賴每一個地球村民去細細思量、步步著手,一起動起來。
「保護我們的環境」(Schzt unsere Umwelt)、「我們只有一個地球」(Wir haben nur eine Erde),這兩句環保標語對於台灣人來說,是耳聞已久但施行不力;對於德國人來說,卻早已深植心中,並且視為奉行不二的準則。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在環保上享譽國際社會的大國---德國的綠點回收政策。
貳●正文一、關於「綠點」01、何謂「綠點」回收利用系統?在歐洲共同市場的成員中,以德國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所設的標準最為嚴格,德國早在10年前即進行「綠點回收制度」。
德國垃圾分類投放的目標主要是針對商品包裝。
據統計,德國每年4000萬噸的家庭垃圾中,商品包裝物就占30%。
為了減少和再利用包裝物,德國在1990年開始實行一種系統的包裝廢料回收方法,即著名的「綠點」回收利用系統。
(註一)02、何謂「綠點」?所謂「綠點」,就是在商品包裝上印上統一的「綠點」標誌,表明此商品生產商已為該商品的回收付了費。
所有「綠點」標誌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後,就將產生的垃圾放到特制的黃塑料袋子中,而經營“綠點”系統的公司會有專人定時來各家各戶收取。
由於綠點回收系統在德國的成功,1995年後,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如奧地利、法國、比利時等也參加進來。
目前已有11個歐洲國家加入這個行列。
歐盟還在布魯塞爾設立了歐洲包裝物回收組織。
圖一德國「綠點」回收標誌(取材自環球時報。
第十五版(2001年4月27日))03、「綠點」回收標誌的起源「綠點」回收標誌(Der Grune Punkt或Green Point)的起源係由德國雙向系統公司DSD所頒發,這是由德國從事填充機製造及包裝產業之廠商聯合組成,並將他們的創業理念融入包裝法規。
目的再建立一套容納及利用廢棄包裝的便民系統。
DSD的基本理念是建立一套系統,使消費者丟棄的主要包裝,流入一個在加工的過程,將主要包裝廢棄物的收集,規劃成回收系統與路邊收集系統。
而只有當回收的包裝確定可利用,才能印上「綠點」標誌。
綠點是依照使用前的體積計算出每一包裝單位的特許費用,由DSD發給包裝材料的使用者。
二、德國資源回收的精神01、一絲不苟、全民參與今日德國可說是全世界執行環保政策最為徹底的國家,當然也有賴於徹底執行的分類回收作業。
這一套劃分細密的分類回收系統以收取、投遞系統並行,並且做到全民參與。
02、回收作業巨細靡遺德國人每家每戶門前都要擺兩個垃圾桶,大小根據家庭情況自定,顏色為一黑一黃。
黑的專放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飯等,黃的專放塑料、復合材料、白鐵皮、鋁類等包裝垃圾。
這兩種垃圾桶每戶居民必備,屬於收垃圾型系統,回收處理公司每周按固定時間來收垃圾。
若是居住在城市高樓公寓中,垃圾分類回收則以定點為主,這些定點回收處設置在大樓底層或是大樓外的公共庭院與廣場中,分別安置有收集廚餘、乾性垃圾及廢紙的三部大型回收車。
大樓或公寓居民必須使用三種不同類型的垃圾袋將垃圾分類盛裝,再分別丟到三部回收車中。
德國還有一種送垃圾型系統,是指居民將垃圾送至小區內指定的公共回收站,回收站以回收紙、金屬包裝及玻璃瓶為主。
其中,以玻璃瓶的回收作業劃分尤其細密;德國境內販售的各式玻璃飲品中,可分為押金回收瓶及一般回收瓶兩類。
押金回收瓶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空瓶押金已含在商品價格內,消費者在使用後將空瓶攜回購買處即可取回押金。
至於一般回收瓶,則是不需付押金且外型各異的玻璃瓶,消費者在用完後,將其丟至社區內的玻璃回收桶中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玻璃回收桶按空瓶顏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投擲孔,消費者必須依顏色分別投擲。
公共回收站沒有專職的人員看守,只有綠、白、棕三個大垃圾鐵罐和一個鐵皮垃圾桶。
每個月各戶都得按自己的垃圾量交納垃圾清運費,垃圾量一般按桶數計算。
那些一股腦兒將所有垃圾都扔進一種顏色垃圾桶的人交納的費用,一般要比分類投放的人高出7到10倍。
因此,在垃圾分類的問題上,德國人從來不嫌麻煩。
此外,還有專門回收舊衣物的定點舊衣回收桶,民眾只須將舊衣打包投入即可。
至於大型傢俱垃圾的處理方式,德國各城市的清潔處通常會規定一星期或兩星期中的某日為大型傢俱垃圾的清理日,民眾可在前一日將欲丟棄的大型垃圾放置在規定的空地或馬路邊。
這段期間內,可供其他低收入者或不願耗資新購者撿拾,一方面發揮廢物利用的效應,另一方面減輕清潔人員的工作負擔,可謂一舉兩得。
(註二)03、一絲不苟的執行力垃圾桶之所以種類、顏色多,目的主要是將不同種類的商品包裝分類回收,以便資源再生。
不同於台灣清潔車天天清運垃圾,德國清潔車一星期僅清運二至三次;通常某日專收廚餘垃圾,另一日則清運乾性垃圾,至於廢紙類則大約兩星期回收一次。
清潔隊員在回收各種垃圾後,旋即將其分門別類運往各個回收中心再生製造;例如廢紙類運到廢紙回收廠,先攪碎後製成再生紙問世。
廚餘垃圾則運往廚餘堆肥中心,經初步處理後,再送往肥料工廠製成肥料,提供農田耕作及庭院栽植施肥之用。
比較麻煩的是乾性垃圾的處理,在大型乾性垃圾回收廠中,工作人員首先將鋁罐、鐵罐及塑膠製品作分類,鋁罐及鐵罐分別送往製鋁及製鐵工廠重新加工再製造。
塑膠製品則被擠壓成磚塊狀後,送往焚化爐中以極高溫將之完全燃燒,避免產生過多廢氣造成空氣污染。
在玻璃瓶方面,回收的玻璃瓶在再生工廠中先行壓碎成玻璃沙,混入其他原料後,再製成玻璃成品。
04、堅持不製造垃圾德國人不但在垃圾分類回收作業用心,並且由製造垃圾的來源進行嚴格管制。
從1991年開始,德國商品包裝便朝著小型化、輕型化的方向發展,從飲料盒、玻璃瓶到易拉罐,所有商品包裝的重量都有所下降。
此外,經過12年的「綠點」改革,避免包裝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德國超市買東西,商家從來不免費提供商品塑料袋,因為它必須為每只塑料袋交付回收補貼。
消費者若未攜帶購物袋而被迫需使用塑膠袋,就得付費購買,通常一只塑膠袋售價三十分尼(德國馬克以下最小的幣值單位),約台幣五元,這樣的措施是希望藉此減少並限制塑膠袋的使用,因此,顧客大多會自行攜帶購物袋購物,即便有塑料袋,也是那種可被土壤吸收的環保型產品。
另外,以飲品為例,德國絕大部份的飲料容器都使用鐵鋁製品,是為了盡可能的捨卻寶特瓶等塑膠製品,因為塑膠垃圾不易分解,而且在回收處理的過程容易產生污染,而這點在麵包坊執行得尤為徹底。
全德國的麵包坊都使用紙袋包裝,完全捨棄塑膠袋,即使秋、冬兩季天候不佳,紙袋常有破損之虞,也不改其堅持。
而且無論消費者購買多少麵包,除非消費者提出要求,店員都盡可能地將所有麵包放在同一紙袋中,達到節省紙類,保護林業資源。
(註二)三、德國「綠點」的政策體系德國是環保大國,玻璃容器附加的垃圾捐最少,因為它最容易分三色(透明色、綠色、棕色)回收再生,以鼓勵廠商儘量使用玻璃容器。
但是像台灣盛行的鋁箔包,是七層複合包裝,完全無法拆解回收再生,因此垃圾捐非常高,廠商自然不敢用它了。
德國綠點回收系統主張「不要讓包裝成為垃圾」,規定自1995年7月起,包裝材必須達到80%的回收率,而其中的80%--90%必須再生,成為有用之物。
地球有限的資源必須珍惜使用,儘量重複使用與再生,絕不能掩埋、焚化了事,否則我們必須犧牲更多的綠地去建垃圾廠或焚化爐,它所製造的空污、水污及廢棄物污染,相信我們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
德國綠點對塑膠材料之收費特別高,約為DM2.95/kg,幾乎是一般未處理過塑膠之三倍,值得大家對包裝材料減量提出好的構想。
而使用較少之包裝材料,亦可減少消費者購買之費用,創造輕量包裝更大之競爭優勢。
其所訴求的三個原則,不外乎「避免(Avoiding)」、「減量(Reducing)」及「回收再利用(Recovery)」。
四、「綠點」前景展望德國綠點(DSD)包裝材料回收公司目前面臨到巨大的市場競爭。
德國最大食品超商集團Edeka日前表示,將結束與「綠點」(DSD)廢棄物回收公司之合約關係,未來將與另一家公司Belland Vision合作,並建議上游供應商也向B公司申請產品包裝回收登記,Belland Vision公司是綠點公司之競爭對手。
德國「綠點」(DSD)公司是一家於1991年為配合實施《廢物分類包裝條例》而成立的廢棄物回收公司,以回收包裝廢棄物為主。
德國企業根據其包裝材料使用類型及重量向「綠點」(DSD)公司支付費用,並在產品包裝材料上標示「綠點」,委託「綠點」(DSD)公司回收包裝材料。
2007年「綠點」公司共收取包裝材料廢棄物處理費約達15億歐元,平均每名德國人每年支付20歐元給「綠點」公司。
Edeka超市集團表示,希望透過更換包裝材料回收商,獲得價格優勢,並進一步促使消費大眾成為直接受惠者。
德國品牌公會環境、運輸暨包裝部門負責人表示,上游供應暨製造商雖有權自行決定廢棄物回收商,但有鑒於Edeka超市及隸屬同一集團之Netto超市採購金額龐大,未來恐怕很難完全自主不受影響。
此外,除了「綠點」(DSD)公司外,德國又新增8家包裝材料廢棄物回收商,市場競爭愈趨激烈。
去年德國另一大型連鎖超市集團Rewe率先轉與Interseroh廢棄物回收商合作後,「綠點」(DSD)公司之市佔率便降至60%以下,現在Edeka 集團又將跟進,包裝材料回收已不再是綠點公司之獨門生意。
德國「綠點」(DSD)公司利用設於城市各個角落之黃色垃圾桶,專門收集帶有「綠點」標誌的包裝廢棄物,回收廢棄包裝物成效卓著,促使其他歐盟國家也廣泛採用。
然而,大部分回收物仍以焚燒方式處理及再利用之效率不彰則一直為人所批評詬病。
(註三)參●結論德國的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唯有從「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著手,才有可能同時保有高品質的生活水準與生態環境。
事實證明,除德國外,包括韓國、美國、加拿大、瑞士、荷蘭等,全球超過三千個以上城市皆有成功實施垃圾減量徵成功的例證(垃圾量平均降低%~30%),端視政府執法與變革之決心。
進入21新世紀,我們必須更有效率地使用資源,就是將對環境的效應融入產品的價格,以求取資源的永續利用。
有感於德國人對環保與資源回收工作的執著與投注,垃圾大戰在台灣可說已到達怵目驚心的地步。
雖然環境保育的觀念並非一朝一夕可改變,但卻是台灣目前所面臨的一大考驗,只要台灣人能心存疼惜土地之情,珍惜各類資源並減少甚至拒絕使用塑膠製品,從根本消除垃圾過多而四處濫倒的情形,才可能確保台灣環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