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司法历史变迁
建国之初,"司法独立"原则被作为典型的资产阶级"旧法思想"、"旧法观念",首选为涤荡之列;后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凡有"司法独立"言论者均以"反对党的领导"获罪而戴上"右派"帽子,因此以后再也无人敢提此原则。
随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人权"、"法治"等一个个被贴上资产阶级封条的珍贵文明成果得以重新甄别、重见光明后,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法院的地位在上升,对法院的关注在增多。
这两个因素中的一个就可以导致文献数量的上升,而从理论上讲,对法院关注的提高未必意味着法院地位的上升,而且可能意味着法院地位的下降。
不过联系中国1980年代以后的法制实践,可以大致说,对法院报道的增加与法院地位的提高、与人们对法院的期待和关注的提高都成正比关系。
尽管"法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且"法官"的数量超过了"审判员"的数量,但是仍然远不及"法院"和"人民法庭"的零头。
最早的文章是署名林千的《司法独立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提到司法独立时既不褒、也不贬;也没有提到中国是否有司法独立或是否应该有司法独立。
这也许透露了一个,反映了对司法独立的某种态度的微小变化。
因为在1950年代或1960年代,谈到司法独立时必须表明某种深恶痛绝的态度,至少要揭露其"反人民性"和"虚伪性"。
人们对司法独立有越来越多的渴望和关注,关于法官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人们要求的首先是法院的独立,法律保障的也是法院的独立;而在法院没有独立之前,法官又是不可能独立的。
法院系统取得起码的独立地位以后,影响法官独立的因素,审判委员会、审判庭、院长、庭长对法官的干涉才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现代化的形式合理性表征,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以司法现代化为视角,考察20世纪中国司法独立的百年曲折历程,勾勒近现代中国司法独立思想的形成与确立;从清末变法修律这一司法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探讨中国司法独立的制度发端及其得失;分析其内在矛盾及其制约因素。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历经了勃兴与衰落、反思与改革、重构与进步的艰难发展历程。
透过这世纪沉浮,折射出司法独立的思想与制度变迁脉络,从而揭示这一变迁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