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摘要:旅游规划的基本范畴不外乎5W2H,但因各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旅游规划仍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本文章就此展开讨论,旨在提醒旅游规划者、经营管理者细分游客市场,突出产品特色,客观合理地看待旅游效益,根据经营管理者的特点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区域旅游开发事宜,多角度评价旅游规划,特别要注意逆向规划,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收稿日期:2006-04-22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10201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殿廷(1958-),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导。

研究方向:区域规划、旅游规划。

王欣(1980-),男;吴巧新(1981-),女;吴铮争(1981-),女;刘睿文(1980-),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05、2006级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4-0065-05和任何决策行为一样,旅游规划的基本范畴不外乎5W2H,即:What:规划的对象是什么状态如何等等;Where:规划对象的区位、现实空间结构和未来空间部署安排等;When:规划对象的动态变化规律、规划实施的时间安排等;Who:规划对象属于谁规划的实施者是谁(为谁规划)谁来规划规划及其实施中的利益分配等;Why:为什么要搞旅游开发旅游开发规划及其实施的目的、目标是什么How do:如何进行开发如何进行规划(规划的程序、过程等)如何实施规划How much(many):规划的目标(时间、成本、成果的数量要求等)。

虽然旅游规划的基本范畴是清楚的,但因旅游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及旅游规划研究的滞后性,上述各范畴的内涵以及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以致影响了旅游规划理论的进展和实际价值的发挥。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若干问题1.问题一:人人都是游客旅游者(游客)、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是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对这些概念的认同是旅游规划的前提[1];即使对它们的内涵可以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理解,但对其外延的认同必须达到共识,否则,旅游规划的依据、标准和实施都无从谈起。

但遗憾的是,恰恰是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目前并没有搞清楚。

“游客”是旅游规划的基本范畴(Who的一部分)。

关于旅游者(游客)和旅游行为的定义,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是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2]。

依据此定义,区别“游客”与其他旅行者的基本标准有3条:旅行应是去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在访问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在访问地的主要目的不是从访问地获取报酬。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根据这个解释,“游客”和“非游客”的界定非常清楚,但在实践中却很困难。

首先,“惯常环境”如何理解“居住城市”以外北京大学的学生周末购票到颐和园谈情说爱,是不是旅游行为显然是,但二者同在北京。

这就是说,“惯常环境”不能用“居住城市”来界定,居住城市内也可有旅游行为。

那么是“居住社区”以外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周末到双安商场(二者在同一社区)连休闲带购物是不是旅游若说不是,那到西单是不是(二者不在同一社区)若说是,那后者与前者没有本质差别;若说不是,那到河北白沟箱包城休闲购物(二者甚至不是同一城市)该是典型的旅游行为吧而这一行为与到西单商场和双安商场休闲购物没有本质差别(假如购买的商品没有本质差别的话)。

这样说来,要么说这些都是旅游行为,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旅游行为;要么说这些都不是旅游行为,几乎没有旅游行为。

其次,“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一天肯定要算,那半天算不算,2小时算不算走出住所20分钟到饭店吃顿面条算不算若算,那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旅游行为,所有的人都是游客,一切都是旅游;若不算,只算一天以上、在外过夜的,就回到过去的标准。

而过去的标准因不符合实际已被取消了。

这样说来,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旅游行为,人人都是游客。

最后,“不从访问地获取报酬”是旅游行为如果是指任何报酬显然不妥,精神的愉悦、身体的康健;也是报酬。

这里更多的是指经济报酬。

但“经济报酬”也值得商榷――商务旅游、想在访问地投资、购买商品回来出售,不可能不想赚访问地的钱!各地区的官员到北京“跑部”、各科研人员到省城、京城申请课题……既是间接获利,也是直接获利!前者是典型的政务旅游,后者是典型的业务旅游,二者都是广义的商务旅游。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外甥下岗了,到外地的舅舅家闲逛,帮舅舅做了一个月的事,舅舅给了他1000元。

外甥在舅舅家的这个月,是不是旅游若说是,他从访问地获得了报酬,与前述标准矛盾;若说不是,那他的行为算什么因此,“不从访问地获取报酬”作为判断旅游行为的标准,在实践中也不方便。

“游客”的含义不仅国内没有解决,国外也没有统一的统计规则[3],有的用过夜客人(宾馆、饭店接待的住宿人数)、有的用景区景点收取的门票数量。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在目前的旅游规划中,大多用广义的游客,“游客”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大,“大旅游”概念也由此产生[4],几乎到了“人人都是游客”的地步。

2.问题二:一切都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是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也是旅游规划的基本范畴(What的一部分),因为资源是产品的基础,产品是产业的基础,旅游产业是旅游规划的基础。

问题不是出在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界定上,目前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没有大的争议,比较公认的理解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5],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其中有形的又可分成自然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等。

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是用“旅游者”(游客)来定义的――“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因为旅游者本身界定不清楚,所以,旅游资源也就无法界定清楚;二是在实践中判断哪些是“旅游资源”、哪些不是“旅游资源”有困难。

北京市内的一个普通四合院,对一般中国人来说,没什么,不会千里迢迢慕名而来。

但对于老外、特别是欧美游客来说,就很有吸引力。

北京的“胡同游”比中华世纪坛接待的外国游客多得多。

事实上,任何一个景观,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个事务,都可能形成对某些人的吸引。

这样说来,“一切都是旅游资源,处处都是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由此泛化,变成“子虚乌有”。

3.问题三:旅游规划没有目标尽管有相当多的景区景点开发得不理想,尽管有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但旅游开发效益是不容否定的。

旅游开发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表现在门票收益、交通运输收益、宾馆酒店接待收益等;社会效益表现在扩大当地的影响、开放人们的视野、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等;生态效益表现在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绿化、美化等。

目前的问题,一是夸大了效益、忽视了其中的副作用;二是在效益测量上,只能对旅游企业的景区景点开发效益给出概略性的估计;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准确预见;而生态效益往往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限制、控制的要求,或者是为保证旅游业顺利发展而努力的结果。

“旅游规划没有标准”――提示旅游规划者和旅游开发者注重特色,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

旅游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既要现代化、标准化,确保安全和卫生,更要注意特色,提供温馨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旅游规划=反规划”――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即从生态基础入手,用它来引导和框限景区的空间发展。

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景区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通过建立保障自然来维持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景区生态安全问题、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景观特色问题。

既注意发展、赢利,又要注意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确保景区开发的持续性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4][15]。

参考文献:[1]邵春.规划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N]./20050714/n226313132.shtml,2006-02-07.[2]张海燕.旅游统计与旅游卫星账户[N].中国旅游报,2005-12-07.[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黎巴嫩大使馆.黎巴嫩的旅游业[N/OL]./aarticle/ztdy/200411/20041100300258.html.[4]曾博伟.旅游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度[J].旅游调研,2005(1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S].[6]魏益华.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89-91.[7]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8]吴殿廷,王欣.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J].人文地理,2005(1):42-45.[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S].[10]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11]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旅游规划三议[J].旅游学刊,2003(5):40-43.[12]巫宁.规划者的人文精神[J/OL]./57923.html,2004-12-07.[13]俞孔坚.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误[J].规划师,1998(1):104-107.[14]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15]Kozlowski,J.and Hill G,1993,Towards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Guide for the 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 (UET) Method[M].Vermont,USA,Avebery,Asggate Publishing Company,Little,C.,1990.Greenways for America.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MD,pp207.(责任编辑:梁保尔)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 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