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
大红袍名称的由来
• 大红袍的说法很多,一般说法有两种。 • 说法一:大红袍春茶萌发的嫩梢芽叶呈紫红色, 从远处望去,茶树上部红艳,就像燃烧着一层火 焰,犹如茶树批上红袍。 • 说法二:明朝永乐皇帝出游武夷山,不慎患病卧 床不起,饮此茶后病情很快解除,皇帝为了感念 此茶的治病之功,叫人将自身穿的红袍披盖在茶 树上,以示龙恩,茶树因此而得名。
杀青
• 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 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 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 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的 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 叶失去水分呈热软状态,为揉 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揉捻
• 是形成岩茶外形的界定因素,也是影响茶叶制率的因素之一。
干燥
• 稳定茶叶品质,补充 杀青效果的作用,使 茶叶达到较长时间的 储藏而不变质。
乌龙茶
简介
•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称为特种 茶,故被誉为我国茶业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香漂四海,饮誉五 洲。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 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 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 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 乌龙茶,荷叶,山楂制成的“龙荷山茶”为减肥圣品,减肥效果 好无副作用而受到广为好评。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 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 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 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 地区。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 比例小于三分之一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之二以 上称大开面。
萎凋
• 萎凋是做青的基础,是使茶青失水变软的一个过程
做青
• 乌龙茶做青工序极为繁复,需 经过多次的走水、摇青、发酵 等交替进行 。摇青的目的是促 进边缘摩擦,从而让水分走失 更快,但是走失太快,就达不 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 要走走停停。等青的目的是让 茶青在水分走势过程中,在适 宜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 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 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东பைடு நூலகம்美人
• 是台湾独有的名茶,又名膨风茶,又因其 茶芽白毫显著,又名为白毫乌龙茶。东方 美人茶叶外观颇显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 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茶汤水色呈较深 的琥珀色,尝起来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 香和蜂蜜芬芳
罗汉沉香
• 产于四川蒙顶山。罗汉沉香兼有红茶和白 茶的优点,独特的“果香樟韵”,滋味鲜 醇高爽,果香清甜,樟香幽长浓郁,香气 高雅持久。
乌龙茶的传播
乌龙茶历经300多年 的发展,到20世纪中 叶,乌龙茶的树品种、 制法以及产品在武夷 山出现后,便开始像 外传播,基本形成了 闽北、闽南、广东、 台湾四大乌龙茶并行 的格局。
种类
• • • • • • • • 1、闽北乌龙 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 2、闽南乌龙 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 3、广东乌龙 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 4、台湾乌龙 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
铁观音
铁观音不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饮,而且养生保健功能在茶叶 中也属佼佼者。 •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 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 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 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 “铁观音” 茶树,天性娇弱,产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 好栽”的说法,“铁观音”茶从而也更加名贵。纯种铁观音植株 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 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 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 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 是纯种特征之一
铁罗汉
• 铁罗汉是最早的名丛,有上千年的历史,原产地 有:武夷山的慧苑岩鬼洞、朱窠岩长窠、马头岩。
• 铁罗汉的茶丛植根于长仅丈许的狭窄隙地间,两 边是高耸的崖壁,山间流水日夜滋润茶丛,使树 丛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夜色光良。
铁罗汉的由来
• 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期福建省惠安县城关霞梧街有个叫 施大成的商人开了一家施集泉“铁罗汉”茶叶店,当时 以“铁罗汉”茶叶最为有名。 在1890年至1931年前后,惠 安县发生了两次时疫,患者用施集泉的铁罗汉茶叶后,得 以痊愈,因有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故得名“铁罗汉”。
白鸡冠
• 白鸡冠的传闻早于大红袍,原产地有两种 说法,一个是武夷宫后文公祠内,另一说 发是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 • 白鸡冠的茶树外形特征最为独特,树叶呈 淡绿色,特别是幼叶浅绿而微黄、叶面开 展、色泽无光,春梢顶芽微弯,茸毫显白 露似鸡冠,这也是命名的原因之一。
水金龟
• “水金龟”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 出现于明末清初,闻名于20世纪20年 代。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社葛寨峰下 的半崖上。其叶片色泽绿里透红,青 褐润亮呈“宝光”。因茶叶浓蜜且闪光模 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
分类
• 清香型(具有“鲜、香、韵、锐”之综合特征。香气高强, 浓馥持久,花香鲜爽,醇正回甘,观音韵足,茶汤金黄绿 色,清沏明亮。口、舌、齿、龈均有刺激清锐的感受。) • 浓香型(以传统工艺“茶为君,火为臣”制作的铁观音茶 叶,温火慢烘,湿风快速冷却,产品“醇、厚、甘、润”, 条型肥壮紧结、色泽乌润、香气纯正、带甜花香或蜜香、 粟香,汤色深金黄色或橙黄色,滋味醇厚甘滑,音韵显现, 叶底带有余香,可经多次冲泡。茶性温和止渴生津,温胃 健脾。) • 韵香型(制作方法是在传统正味做法的基础上再经过 120℃左右烘焙10小时左右,提高滋味醇度,发展香气
名称来源
• 乌龙茶的名字来源有很多传说。 • 大致有四种来源可能: • 一为产地说;二为茶树品种而来;三为制茶之人名称而来; 四以茶叶形态色泽而来。 •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茶园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叶,发现那 里有一条乌龙。他吓坏了,过了几天才敢回来看。茶叶在 这几天太阳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绿茶,但是浓香可口。 主人从此叫它乌龙茶。 • 也有说最先发明乌龙茶制法之人名字叫苏龙(因人长得黑, 人称乌龙),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 其实乌龙茶名字应该还是来源于茶叶的形态,茶叶在晒、 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比作龙)。在水 中泡开,叶片似卷似曲,色泽乌青,有如乌龙入水。故而 得名。不论由地名而来还是由茶树品种名而称的乌龙茶, 只要制法相同的,均通称为乌龙茶,包括乌龙品种及其他 著名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凤凰水仙
• 是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的条形乌龙茶,分 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 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 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 美国。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 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 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 香味持久,耐泡。
药疗价值
• 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名茶,经现代国内外 科学研究证实,乌龙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 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 防暑、杀菌消炎、祛寒解酒、解毒防病、 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 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 功效。
减肥功效
• 成功案例 • 喝乌龙茶能让一个人半年内体重减肥掉38公斤,并且成功 地摆脱了“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纠缠,你 相信吗? • 台湾某杂志介绍了美国人史蒂芬成功的减肥经验 • 史蒂芬的减肥经验是,三餐前后都要喝一杯乌龙茶。张教 授提醒大家,最好喝热茶,不加糖。而且,不要饭后马上 喝,隔1小时左右比较恰当。喝茶也要适应个人体质,如 果喝茶后感到不舒服,像胃痛或睡不着觉,最好还是适可 而止。泡茶时,水温要控制在80℃-90℃左右;泡好的茶要 在30-60分钟内喝掉,否则茶里的营养成分会被氧化。
功效
• 铁观音的功效: • 1.解毒消食去油腻
• 2.美容减肥抗衰老
• 3. 防癌增智人聪明
• 4.交友养性心情好
• 5.提神益思
泡法
• • • • • • • • • 1 白鹤沐浴 (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2 乌龙入宫 (落 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 悬壶高冲 (冲 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4 春风拂面 (刮 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5 关公巡城 (倒 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6 韩信点兵 (点 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7 鉴尝汤色 (看 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8品啜甘霖 (喝 茶):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 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注:铁观音最好用盖碗的陶瓷茶具冲泡,尽量用纯净水,每次冲泡都要沸水 为佳,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第二道水十五秒至三十 秒为香,到第五道后浸 泡时间稍加延长,最好不超过七道茶水
乌龙茶精制工艺图
拣剔
• 将初制好的茶叶通过拣剔,去除茶梗、老叶及头尾, 有的还须筛去碎屑,使外形更加均整、美观,口感 更好。
这道工序直到现在还是手工操作。
复焙
俗称吃火、炖火。复焙的作用不仅是进一步去除茶叶中的水份,以利保存,更重要的是 通过复焙,保证茶叶的品质,改善茶汤的滋味。
复焙的原则是低温、长时间。传统的碳坑复焙,以手试稍感温热即可, 复焙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以出现焦糖香为度,称为足火。今年来因为市 场流行清香型,为保持茶叶香气,复焙时间大大缩短,称为轻火。
包装
• 分为大包装与小包装两种,一般大包装以5-15公 斤,适于大批量运输和保管。小包装量比较少,一 般不超过500g,今年来又流行一种小包装,每包 7-10g,仅供一次使用。 • 到此市场化的茶叶产品制作,就全部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