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开题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开题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及降损措施班级学号姓名联系方式__指导教师提交日期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理论意义:电力企业为了减少线损、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利用电力资源,在进行配电网规划和接线方案比较变时,都会对线损进行系统分析、计算,对降损措施方案和效益进行预测。

降低传输和分配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是电力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少损,提高供电企业的效益和电能质量的重要措施。

实际意义:一、帮助供电公司全面分析线损的组件,从而找寻出更高效的降低损失的策略。

二、在设计电网的时候,对减损的因素考虑周到,有效优化方案,电网的更新因此被推动。

三、供电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有了依据,将降低损耗作为参考值来提升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将会有效的提高运行的效率,从而提升电网经济收益[5]。

四、透过分析线损结构,影响线损的因素被发掘出来,降低线损成为可能,电能损耗减少,电力供应短缺的问题因此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整体的供电能力得到提升。

二、论文综述(综述国内外有关选题的研究动态)20 世纪 30 年代,外国学者理论线损,他们通过对电力开始研究配电网系统内部的每一种设备在运行中造成损耗的机理的分析,构建了严谨的数学分析模型,分析配电网损耗量的产生过程以及统计策略。

到了 20 世纪的末期,配电网理论线损的统计分析逐渐走向成熟,专家把有关的理论、技术与配电网理论线损的统计分析结合起来分析的结果普遍运用在电力公司统计配电网理论线损的具体实践中,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线损的理论计算研究,经过了三个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70 年代,这一阶段主要以手工计算为主,因为数据往往比较大,而且非常的复杂,导致了统计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几天的时间往往只能运算一条线路,计算跟实际数额差距也比较大;第二个阶段是80 年代,这一个阶段运算的工具是诸如PC 一1500 的小型微机,相对于70 年代纯手工计算来说,计算的速度大大的提升,但是依旧存在着人际对话繁琐,获得的信息量少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90 年代,这一个阶段运算的工具是依赖电子计算机,计算的速度得到飞跃、计算的周期得到缩短、计算结果的精度得到提高。

以上所论述的三个阶段,虽然选择的运算工具都不一样,但是变电站出口某一典型代表日(或月)的电量、电流、电压等都是这三个阶段所选择的运行参数[11]。

因为在农村地区,用电负荷往往存在着季节性,在一些特殊的日期和月/年的平均负荷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理论计算的误差大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特殊日期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

尽管忽略理论统计结果的差距,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传统的统计方式和统计的结果与当时电网损失不能同时开展的事实,也就意味着线损分析工作失去了指导意义。

也就是因为上面所叙述的各种原因,开展线损分析和理论计算的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阻碍。

近些年,因为国内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相应的系统也渐渐走向了智能化的道路,同时配电网络的构建技术性越来越强,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不落后于智能电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被成功研发,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配电自动化系统有着很明显的优势,例如数据采集功能强大、为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提供及时精确的数据支持。

所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智能配电网,为了找到与当前运行状况相符合的计算方式,相关领域的专家要充分的运用当前高科技,深入的分析研究配电网理论线损。

当前,在配电网建设领域,外国明显具有更科学的规划。

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配电自动化系统软件以及有关的高级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外国的专家更加重视研究软件和技术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

关于配电网理论线损统计,外国专家关注的焦点在于研究配电网线损的探析方式和降低损耗策略。

例如:优化无功规划、系统恢复时的网络重构评价函数、无功运行和有关技能的分析、目标定位于减少配网线损等,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减少损耗。

模糊理论逼近法、人工智能算法、数据聚类等是近年来外国研究经常运用的新技能。

当前,一些供电公司(电能采集终端覆盖好)实现了在数据库领域整合变电站抄表系统、EMS 系统、负荷控制系统数据等数据,线损在线统计与分析系统被研发出来。

但是这些系统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接口复杂、数据整合度低、监测分析效率低、业务有效整合还没有实现、高效进行大规模线损分析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等。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会根据配电网运行的实际状况,以特定区域的运行管理经验作为依据,对合理的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进行细致分析,以此制定出科学的降损策略,增强电网运转的效率,让地方配电网能够得到发展。

三、论文提纲1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论文主要工作2 配电网线损计算理论基础2.1 线损的组件和类别2.2 配电网理论线损运算基础2.3 配电网理论线损一般计算步骤2.4 分析计算模型第3 章配电网降损措施3.1 电网降损管理措施3.2 电网降损技术措施3.3 降低配电变压器电能损耗第4 章总结四、与选题相关的主要参考文献[1]虞忠年, 陈星莺, 刘昊. 电力网电能损耗[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Z]. 1998.[3]王成山, 王守相. 基于区间算法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及算例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22(3):58-62.[4]何健, 丁侣娜. 可视化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软件的开发应用[J], 浙江电力, 2002, (3):6-9.[5]Hsu C.T., Tzeng Y.M., Chen C.Z., Distribution Feeder Loss Analysis by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J].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1995, 34(2):85-90[6]Schaffer J.D., A study of control Parameters Affecting online Aerformance of ge netically Gorithms for Function Optimization[C]. Proc3rd conf Geneh Algorithms, 19 89, 1575-1583.[7]李占昌, 利用实施监控系统计算实际线损的研究与实践[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8]蔺格晒, 王国强.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青海电力, 1999, (2): 12-17.[9]罗毅芳, 刘巍, 师流忠等. 1997. 电网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的研制[J]. 中国电力, 3 0(9): 37-39[10]王春生, 彭建春, 永红. 配电网线损分析与管理系统的研制[J]. 华北电力技术, 1999, 25(11): 50-52.[11]Michalewicz, Z., A modified genetically Gorithm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C]. Computer Math Applic., 1992, 23(12):83-94.[12]Steven T., Bruce A., Kirchhoff and Scott Newber. Differentiating Market Strate gies for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 t, 2002, 49(4):341-350.[13]Jun Y., The Impact of Transmission Network on the Market Strategies. Inaugu ral[C], IEEE PE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2005, 40(7):88~91.[14]Bhuiya, A., Chowdhury, N., Huq, M. Optimum Market Strategy for An Indepen dent Power Preducer[J], Technology Driving Innovation, 2004, 1937-1942.[15]Ross, D.W., Kim S., Dynamic Dispatch of Generation[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1980, 99(6):151-158.[16]Nazarko, J., Styczyski, Z., Poplawski, M., The Approach to energy losses calc ulations in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J]. IEEE Engineering Society Winter M eeting, 2000, 150(46):1589-1597.[17]王瑞, 林飞, 游小杰.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发电系统无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 37(2):24-27.[18]蔡金锭,孙轶群.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快速潮流算法[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8, 23(4):62-66.[19]Alemi, P., Gharehpetian, G.B., DG Allocation Using an Analytical Method toMi nimize Losses and to Improve Voltage Security[C].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2008, 190(80):1575-1580.[20]王锡凡. 电力系统优化规划[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21]蓝毓俊. 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22]Romero R., Gallego, R., A., Monticelli, A., Transmission system expansion pla nning simulated anneal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1996, 11(1):8 22-828.[23]Vladimiro, M., Ranito J.V., Proenca, L.M., Genetic algorithms in optimal multist age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1994, 9(4):1927-1933.[24]谢敏, 敬东. 遗传算法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J]. 电站系统工程, 2002, 18(1):30-32.[25]杨文字, 刘键, 余健明,等. 配电网分段和联络开关的优化规划[J]. 中国电力, 2004, 37(2):50-54.五、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