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ài) 颁发(bān) 锐不可当(dǎng)B.悄然(qiǎo) 翘首(qiào) 屏息敛声(liǎn)C.细菌(jūn) 解剖(pāo) 深恶痛疾(wù)D.佃农(diàn) 诘责(jié) 杳无消息(yǎo)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_______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
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_______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_______。
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 传播恪守规则B. 传承保守规则C. 传承恪守准则D. 传播保守准则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速度与规模。
B. 深受天津人民喜爱的曲艺名家马三立先生,是津味相声的杰出代表。
C. 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了解。
D. 市十六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新修订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条例》。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B.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C. 明天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D. 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5.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6.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是贫弱的国家,所以中国人必须努力学习。
B.对日本学生的怀疑,“我”决定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用实力消除他们的疑惑。
C.反语,表达了“我”对日本一些学生怀疑和歧视极大的愤慨。
D.表达了“我”对祖国早日强大的期盼。
(2)对“也无怪他们疑惑”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两句中的“他们”,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一个“他们”是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指麻木的中国人。
B.两个“他们”都指受毒害的中国青年学生。
C.前一个“他们”指日本军人,后一个指日本学生。
D.两个“他们”均指麻木的中国人。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
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李榕桦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
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
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
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
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
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
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
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
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
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
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
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1)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那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B.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他们只能选择手下留情。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D.文章第④段通过梅花与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那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E.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8.阅读《三峡》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B.乘奔御风(奔驰)C.夏水襄陵(河岸)D.属引凄异(连接)(2)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地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地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
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
②绂(fú):李绂,人名。
③赀(zī):通“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少时家贫少:________②无不立对对: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默写10.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柴门何萧条,________。
(曹植《梁甫行》)(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崔颢《黄鹤楼》)(4)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5)亭亭山上松,________。
(刘祯《赠从弟》)(6)馨香盈怀袖,________。
(《古诗十九首》)(7)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五、综合性学习11.某班开展了“游在津沽”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
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天津市旅游业在持续发展中日益凸显“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
“老城津韵”“杨柳古镇”“溥仪旧居”“津卫摇篮”“大沽烟云”等八条独具津门文化特色的游览线路,吸引了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材料二】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连年提高。
“海河风光游”“游览‘五大道’”“全景式乡村游”“滨海旅游黄金100天”等特色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