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及关键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振兴农村经济,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途径。

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积极引导粮、棉高风险区的乡镇农户种植香菇、甘蔗、油茶、两用油菜等作物和发展畜、禽产业,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跨越。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新型产业增加值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确保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加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从当前形势分析,我们仍面对着买方市场发育不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巨大压力,以往修修补补式的结构调整已很不适应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此,笔者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研究。

发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农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目录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4)1、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4)2、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 (4)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 (4)4、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 (4)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 (5)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5)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5)2、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3、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 (5)4、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5)5、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 (5)6、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 (6)7、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 (6)三、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6)(一)进一步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6)(二)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6)1、工作思路 (6)2、工作原则 (6)(三)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1、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 (6)2、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关系 (7)3、结构调整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7)4、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 (7)(四)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解决的6个问题 (7)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 (7)2、改善投融资环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7)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7)4、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7)5、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 (8)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8)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8)1、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 (8)2、建议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及其他扶持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员:×××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镇地处××市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红薯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

近年来,镇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笔者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学员,专门对××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多年以来,镇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基地工程”、“畜禽园区”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

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1、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2009 年全镇粮食总面积(含复种面积)3.58万亩,粮食总产量1.22万吨;棉花总面积3500亩,总产量360吨;“双低”和“菜油两用”油菜总面积达1.35万亩,油菜籽总产量1357吨,菜用油菜苔3622吨;优质水果面积600多亩,总产量3600吨;平菇种植30万袋;花生总面积3700亩,总产量708吨,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3500多亩,还有新发展的丹参等药材210亩。

畜牧业发展迅速,养蛋鸡全镇突破2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突破1600亩。

到 2009年,全镇农业加工企业达到 8家,运输产业发展较快。

2、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

全镇突出了粮、油等主导产业,优质水稻产量和质量明显增加。

油菜种植由原来的本地白菜型、低品质甘蓝型油菜全面改为“双低”和“菜油两用”油菜。

同时,大力发展菇产业,生产的鲜菇和干菇供不应求,辐射带动作为生产菇原料的 2000亩板栗园建设。

为抓好高效油茶基地建设,全镇从 2006年着手抓高效茶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高效茶园面积1500亩, 2009年高效油茶基地面积,已突破3000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

为抓好养猪生产,引进××集团来××镇,租赁所辖的××3个村10个组的土地面积3300亩,租期为30年。

建设10万头种猪养殖园区。

外来投资的××有限公司,2009年,在××村流转土地1000亩,兴建养殖基地,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后深加工成生物肥料,集养猪生产和肥料生产于一体,是一家环保农业企业。

以上2个龙头企业将带动全镇农民养殖产业的发展。

4、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

为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从 2007年开始,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从 2007年开始,每年聘请市、区两级农、林、畜牧、水产等方面的专家,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已累计培训达 15场次,参加村民达 1.8万人次。

做到培训与现场解答难题相结合,农业技术人才与经济能人相结合,收效明显;通过培训,全镇引进推广生物除草、杀虫药剂50多,使用面积达 26000亩以上。

引进和推广了菜油两用油菜5000余亩。

推广生物有机肥 700吨以上,改善了农产品质量,提升了农产品的效益。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

近几年,××镇抓住“阳光工程”机遇,积极争取省、市阳光工程计划培训计划指标,根据市场结构性需求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不断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 5950人;建立和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掌握本地及沿海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搞好对接和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常年和季节性外出务工人数达6500人以上。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

主要表现在: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近年来,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品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

虽已形成区级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兽医局牵头,镇相关站所、中心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

改革开放以来,虽着力建设了以集镇为中心的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无信息服务网络,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全镇的农产品销售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

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4、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据农业普查,全镇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占 70.5%,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服务手段落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