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概述
笛子独奏 《牧民新歌》 简广易 曲
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
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 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 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 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
《野蜂飞舞》
中国民族乐器——二胡
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 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 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二胡 开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 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代表作:《江河水》《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 想》、《赛马》、《战马奔腾》等。
陶 笛
埙
陶笛(也译作洋埙、瓦埙、土笛、奥卡利那笛 等),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 十按孔的、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现代状似潜艇的陶笛跟中国的埙有没有共同源头, 已无从稽考,而两者除了外形上的分别外,主要 的分别还在于前者有哨口,后者没有; 共通点则是两者都是主要以陶泥烧制的闭管式乐 器,因此,“陶笛”一词的使用者偶尔会把这词 跟中国的“埙”混同。
中国民族乐器——笛子
笛子(又称竹笛):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 音乐中运用,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笛子多为竹制,也有以木、玉等材料制笛。代表 作:《故乡的回忆》、《姑苏行》、 《扬鞭催马 运粮忙》等。
《扬鞭催马运粮忙》 魏显忠 曲
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
阿
原名:华彦钧 1893年8月17
炳
日—1950年12 月4日
江苏无锡人
二胡曲《二泉映月》 《听松》 《寒春风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 《龙船》 《昭君出塞》
二胡独奏 《二泉映月》
华彦钧(阿炳) 曲
《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 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 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 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 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 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 艺术的表现力。
谢 谢 观 赏!
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 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
笛子独奏 《扬鞭催马运粮忙》
引子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伴奏乐队奏出
快速而强烈的奔驰音型,笛子则用颤音奏 出长音,紧接着又运用下历音和顿音的巧 妙结合奏出 的音型,一下子就把运粮车队 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 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中段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充满着 喜悦的情绪,抒发了乡亲们欢欣自豪的心 情。 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
中国民族乐器——琵琶
琵琶: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
王”
琵 琶
=
枇把
琵和琶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 琶是右手向后弹。 批把:拨奏弦鸣乐器。直项琵琶的早期称呼,源 自演奏拨法,所谓“正拨”和“反拨”(也称 “返拨”)。往下弹称“批”;往上挑称“把”, 即“弹”和“挑”的拟声词。 批把:一种植物,又名枇杷,蔷薇科枇杷属的植 物,又称卢桔,常绿小乔木。 《十面埋伏》、《阳春白雪》、《昭君出塞》, 《大浪淘沙》,《狼牙山五壮士》
琵琶独奏曲 《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武曲代表作之一 《霸王卸甲》的序部“雷鼓”,一开始就
是深情低沉而壮烈,以琵琶技巧“下出轮” 开始,运用了慢速的满轮及轮双弦,制造 和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在琵琶的低音区,缓慢、朦胧的鼓声和断 断续续的号角声,预示着这场战争对于项 羽来讲是悲剧性的结局。 与《十面埋伏》“列营”中的高亢、尖锐、 明亮的鼓声,号角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 民 乐
新民乐是New Age(新世纪音乐)里的分支,是 当代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的特点是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乐风、节奏 与西方音乐风格予以融合,就是常说的“中乐西 奏”。 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新民乐的风格就有多 少种可能性。个中所呈显的民族风,就是乐器、 旋律和意境的体现,与音乐家本身的个人色彩也 有关系。 代表人物:曾格格 冯晓泉 龚琳娜等 代表乐队:女子十二乐坊等
中国民族乐器——琵琶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战争失败以后,刘邦项 羽的两支农民起义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刘邦攻入秦之府咸 阳城,推翻了秦王朝,项羽自立我“西楚霸王”,封刘邦 为“汉臣。 为争做皇帝,刘项反目,开始了持续4年之久(公元前 206-202)的楚汉战争,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 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 邦运用“十面”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实 力孤弱,迎战,寡不敌众拔剑字剔,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 利,并建立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
中国民族乐器
林云燕
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
骨 哨 (最早的乐器,距今 8000年左右 )
石 磬
(距今4000年左右 )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材料)
金 匏
石 土
丝 革
竹 木
笛、箫、笙、唢呐、管等。 弹拨乐组:柳琴、琵琶、中阮、大阮、
扬琴、古筝、三弦等。 拉弦乐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 低胡等。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鼓、钹、 碰铃、木鱼、云锣等。
琵琶独奏曲 《十面埋伏》
第二大段是全曲中心部分,它包括“埋伏”、 “小战”、“大战”三个小段。在艺术安排上突 出的特点是:音乐发展很有层次。“埋伏”在情 绪上为“大战”作了准备,“埋伏”的紧张、寂 静气氛,更烘托出“大战”场面的喧嚣激烈。 “小战”是“大战”的前奏,这样使全曲高潮 “大战”出现有层次、有步骤,通过“埋 伏”“小战”矛盾逐步激化。 乐曲中“呐喊”的出现更为铿锵有力,更具有激 烈的战斗气息。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 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十面埋伏》
?
《霸王卸甲》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
都是反映楚汉相争的同一历史题材,乐曲的构思 相同,分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 结局三大部分。 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各有自己的侧面, “十面为得 胜之师,卸甲为败军之众”。《十面埋伏》侧重 于汉刘邦的立场,描述了汉军用十面埋伏阵法击 败楚军。《霸王卸甲》则描述了楚霸王项羽在这 一历史性的决战中的悲壮结局。 《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 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述了刘邦用十面埋 伏这之计击败项羽之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 扬。《霸王卸甲》的重点段落是:“楚歌”、 “别姬”描绘项羽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 壮。
琵琶独奏曲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武曲代表作之一 序部“列营”,在艺术上以高度概括,洗
炼的手法,抓住了战场上特有的战鼓声与 号角声,并使这种音调典型化,造成异常 紧张森严的战争气氛。 乐曲开始模仿战鼓节奏由慢到快,连续不 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 寨的战争前奏中。 把一幅战鼓雷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的 壮烈古战场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闵惠芬 江苏宜兴人
《战 马 奔 腾》 陈耀星 曲
陈耀星
1941年5月
江苏常熟人 二胡演奏家,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二炮兵政 治部文工团艺 术指导
代表作: 《战马奔腾》《陕北抒怀》
二胡独奏 《战马奔腾》
《战马奔腾》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先生在上 个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他运用独 特的高难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骑兵战士守卫边 疆的动人场面,开创了用二胡表现军事题材的先 河。 乐曲的引子是一段进行曲,一开始就把边防战士 骑着战马奔驰的威武形象表现出来。 它的主题是富有蒙古民歌音调特色的旋律,第一 主题的音调激奋昂扬、节奏铿锵,塑造了边防战 士跨马横枪的英武形象; 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题抒发了边防战士热爱祖国、 热爱和平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