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第1课杠杆一、教学目标:1 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 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4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 、活动①: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3、活动②: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4、活动③: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5 、小组讨论:省里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寻找身边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6、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2课杠杆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5、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6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研究杠杆的平衡。

3、活动②:制作简易小天平。

4、活动③:寻找生活上的杠杆。

5、阅读: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

6、小组讨论:你认为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吗?7、小结。

五、教学后记: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一、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简单机械——滑轮、轮轴。

2、了解滑轮、轮轴与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2、活动①:几种奇特的轮子。

3、活动②:研究滑轮的作用。

4 、活动③:制作小吊车。

5、活动④:拔河比赛。

6、活动⑤:寻找生活中的轮轴。

7、活动⑥:研究轮轴的作用。

8、活动⑦:研究齿轮的作用。

5、拓展:齿轮传动装置。

6、小结。

第4课斜面一、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8、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 、活动①:研究斜面的作用。

3 、活动②:变形的斜面。

4 、活动③:斜面的应用。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5课研究自行车一、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8、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3、活动②: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4、活动③:自行车博览会。

5 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第6课珍贵的淡水一、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尤其的匮乏。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6、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积少成多。

3、活动②:淡水资源知多少。

4、活动③:我该怎样用水。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7课宝贵的耕地一、教学目标: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尤其的匮乏。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6、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7、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8、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为什么禁用红砖?3、活动②:调查我们周围耕地的情况。

4、活动③: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8课保护生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教师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3、活动: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4、阅读资料:卧龙自然保护区。

5、小组活动:调查自然保护区。

6、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9课矿产资源一、教学目标:1、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

3、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金属材料是从哪里来的?3、活动②:全身是宝的石油。

4、阅读资料:石油来自哪里?5、活动③:能源矿产还有多少?6、阅读资料:其他非金属矿产。

7、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10课海洋宝库一、教学目标:1、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3、具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为什么要休鱼?3、活动②:海洋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4、小组讨论:向海洋要宝。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三单元浩瀚的宇宙第11课太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字、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教师介绍太阳系家族成员。

3、活动:模拟太阳系。

4、小组活动:网上学——火星上的新发现。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12课银河系一、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

3、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3、讨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关系,想象银河系大小。

4、小组活动:阅读、收集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13课观天认星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星座,知道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

3、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活动①:看星图。

3、活动②:春季星座的观测。

4、活动③:观测星座。

5、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14课探索宇宙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对他人交换意见。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阅读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活动①:月球面纱是怎样揭开的?4、活动②: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5、活动③:联络外星生物。

6、小结。

四、教学后记:第16课网络课堂——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小结。

四、教学后记: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