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对《尤利西斯》“戏拟‛结构的两种观点
• 乐观主义:《尤利西斯》神话结构的重要作用,既是为小说赋予
形式和统一性的方式,又是给当代混乱的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 方式‛,这种神话化倾向,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重要的特 征;T.S.艾略特在《〈尤利西斯〉:秩序与神话》一文中称《尤 利西斯》是现时代所找到的藉以表达自身的最重要的作品:‚在 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 乔伊斯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 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 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 悲观主义:《尤利西斯》中与《奥德赛》建立的并行结构,构成 了对现实生活的反讽,是反神话的,彼德· 福克纳在《现代主义》 一书中指出:二十世纪的文化‚已经丧失了一致性和生命力,所 以作家才不得不企图以唯一可能的方式——虚构来对文化进行 ‘再统一’。‛他认为《尤利西斯》不是一部神话著作,而是一 部小说:不是要用现代的语言来再现奥德赛的神话,即关于航行 和回归,甚至是父子相寻的神话,而是从根本上怀疑现代人是否 可能具有神话般的幻想。它不是接受神话,而是幽默而绝望地运 用神话而已。这不涉及对神话世界的认可,而只是‚对它提出疑 问‛ • 对失去生命力的混乱的现代文明的判断是一致的
《尤利西斯》分析:‚戏拟‛结 构 • 史诗《奥德赛》写尤利西斯在特洛伊大战后历经艰险,流亡十年
才回到国内,杀死众多情敌,和妻子、儿子团聚的故事。在西方 文学中,《奥德赛》最早确立了寻求、浪游、回归的母题,根据 这三个母题,《奥德赛》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 述尤利西斯远征特洛伊之后,很多求婚者纠缠尤利西斯的妻子潘 涅洛帕,儿子忒勒马科斯就外出寻找父亲。这一部分与乔伊斯 《尤利西斯》的第一部分(前三章)对应,斯蒂芬正是一个寻找 精神父亲的追寻者,而布卢姆正是精神父亲的象征。《奥德赛》 的第二部分写尤利西斯十年历险漂泊的过程,与乔伊斯的《尤利 西斯》第四到第十五章布卢姆的街头漫游相对应。《奥德赛》的 第三部分写尤利西斯回归家乡,和儿子一起设计杀死情敌,与妻 子团聚。在小说中正巧对应第十六到第十八章,写精神上的父子 布卢姆和斯蒂芬在街头相遇,一起回家 •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这部反映现代人生活的现代小说中精心设 计了一个与荷马史诗《奥德赛》完全对应的结构模式,小说分为 三部,作者初步拟定的标题分别为:‚忒勒马科斯‛、‚尤利西 斯的漂泊‛、‚回家‛,分别对应三个主人公18个小时的心路历 程 • 乔伊斯在三个层面模仿了《奥德赛》:一、主题:追寻、漂泊、 回归;二、采用了《奥德赛》中的结构;三、遵循了《奥德赛》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本章重点内容
• 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心理学背景 • ‚意识流‛的含义及其常用艺术技巧 • 乔伊斯的创作及《尤利西斯》分析 • 福克纳的伟大成就及《喧哗与骚动》分
析 • 伍尔芙、普鲁斯特的创作及成就
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哲学心理学背景
• “意识流‛: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意识并非碎片,而是流动的 • 哲学背景:法国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直觉主义、心理时间):人
• 整部作品充满梦幻潜意识,梦呓幻想,内容虚幻纷乱,没有前后
一致的完整情节,内容跳跃性大,随意组合,混用18种语言,如 用100多个字母拼成‚雷击‛一词 ,模拟雷声不断。作品还具有 象征性,表现历史循环论思想,小说用了循环式结构,开头第一 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恰好把两段文字连成一句。作品因而表现出神 秘性,《芬尼根们的苏醒》难以卒读,是意识流登峰造极之作, 也是意识流走向衰落的标志
《尤利西斯》分析:情节
• 小说共18章,描述了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深夜2点多的18个小
时内,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报纸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和妻子莫莉 三个都柏林人的活动经历和完整的意识过程,不仅完整地展现了 这三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和生存状态,而且充分表现出都柏林城 市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都柏林社会的史 诗。 《尤利西斯》以对现代人庸庸碌碌生活的展示,尤其是对人物潜 意识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细致入微的描绘,对他们庸俗猥琐的 精神状态的高度概括,探索爱尔兰殖民性、岛国性、庸俗性的民 族意识,揭示爱尔兰所面临的时代危机,同时也预示人类的危机, 因而我们说《尤利西斯》又是一部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现代史诗, 是关于人类命运的预言 第1—3章:‚寻找父亲‛的人。青年斯蒂芬早8点到11点后的漫游 经历及思绪流程 第4—17章:‚英雄的漂泊‛。布卢姆一天的无聊琐碎生活的流水 帐与意识的‚历险‛ 第18章:‚回家‛。莫莉的意识流动
乔伊斯的创作
• 《都柏林人》(1914)由15个短篇小说结集而成,以现实主义的
手法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下层市层平庸琐屑的生活图景。社 会的道德政治、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都死气沉沉,麻木不仁,无 所作为,都柏林整个社会处于一片瘫痪状态。瘫痪和死亡是贯穿 小说集的主题 • 半自传体长篇‚成长‛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1916) ,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标志,是第一部用意 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自幼生活在虔诚的天主教氛 围中,在学校接受严格的宗教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生理、 心理上的自然要求跟所接受的思想影响发生了激烈斗争。终于, 这位具有艺术气质的青年,毅然跟庸俗、市侩的爱尔兰社会生活 决裂,漂泊异域,决心投身于艺术事业。作品在现实叙述的同时, 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小说较完整地提 出了乔伊斯的文艺理论与美学主张:作家应从作品中隐退,让作 品中的人物去‚自我表现‛;文学应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孤独与 忧郁
《芬尼根们的苏醒》的艺术试验
•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年)是一部被作者称为杰作的梦幻小
说,展示了芬尼根临终前的一场噩梦经历。他在梦中看到爱尔兰 和全世界的历史从脑海中缓缓地飘然而过。梦中的芬尼根代表了 全人类,梦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写芬尼根因犯罪而受审。他在象征伊甸园的凤凰公园里对 两个女子做了一些不体面的举动,遭到审讯,乔伊斯故意把这件事 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混乱杂处,把审讯者与被告者混淆一起,暗 示这种原罪的普遍性,暗示犯罪者就是全人类,人类历史自古至今 一直在发生着的 – 第二部分写伊尔威格关于未来的梦。以桑思兄弟的相互争斗开始, 以伊尔威格的夫妇生活结束,暗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动力是自相残杀 的战争和繁延种族的情欲。情欲创造人,又是原罪的根源;战争消 灭人,是人类最大的罪恶。两者形成循环,就成为人类历史。作者 试图表明原罪是历史的动力,情欲和战争是表现形式
《尤利西斯》分析:主题
• 小说的神话模式反映了作者创作宏大的史诗叙事的意图。但在
《尤利西斯》中,远古的神话已让位给平庸乏味肮脏的现代都市 生活;史诗中的伟大英雄为猥琐卑微、畸形变态的小市民所取代。 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作者以他看似不经意的反讽结构,反衬出 现代生活的荒谬,现代人类的渺小,及作者对人类前途的悲观 充满智慧勇敢的古希腊英雄奥德赛在海上的种种历险,变成了现 代‚尤利西斯‛、小市民布卢姆在都柏林大街小巷无所事事的闲 逛;奥德赛回家后聪明地设计杀死了向他妻子求婚的无耻之徒, 而布卢姆却逃避在外,为妻子的偷情提供方便 沉着处理家中变故、冒险出海寻找父亲、具有务实精神的奥德赛 之子忒勒马科斯,变成了精神空虚、成天游荡并在嫖妓酗酒中寻 找刺激的现代儿子斯蒂芬 古希腊坚贞善良、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王后潘涅洛帕的形象让位给 了现代妻子、轻佻放荡的莫莉,理性的情感变成了肉欲主义 作者通过这三个‚代表着全人类‛的典型人物交叉的意识流程及 其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的展示,提供了一幅趋于沉沦衰亡的爱尔 兰整个历史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画幅,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 的孤独绝望、精神崩溃、无可救药的情状 同时又是一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史诗
意识流的含义及常用技巧
• 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张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示人物主观
感受、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过程,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尤其 热衷于表现异化人性、变态心理、扭曲性格和白痴意识 • 一种小说文体: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 以揭示人物精神状态 • 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 常用技巧:
乔伊斯创作的意义
• 乔伊斯的创作深深根植于爱尔兰民族的肥沃土壤之中。当时爱尔
兰处于半殖民地以及腐败的专制统治历史时期,爱尔兰庸俗卑琐 的社会习气,使乔伊斯深恶痛绝。面对现代人被传统压抑、窒息, 甚至人性扭曲堕落的困境,乔伊斯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思历史,反 思人生,揭示造就爱尔兰平庸现实的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真实。他 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芸芸众生的小市民,具有善良纯朴的素质,但 内心都充满忧郁孤独,悲观失望,生活于无聊庸俗,沉溺于自甘 堕落与情欲之中。他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孤独绝望 与无可救药,揭示爱尔兰国家民族衰败和无能的历史原因,暴露 资产阶级文明走向衰亡与毁灭的趋势,进而展示已进入最后混乱 的当代世界 • 作为独树一帜的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注重表现人物内心 真实,展示人物的主观感觉、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过程,尤其注 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作者用大量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 颠倒等手法,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在一起,表现异化人性、 变态心理和扭曲性格。使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独特的思维模 式和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 •
•
《尤利西斯》分析:人物
• 斯蒂芬:一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爱尔
兰社会中保守、狭隘、浅薄的气氛使他深感压抑。作为一个具有 艺术家气质,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的知识青年,他对 现实强烈不满:既不满英国对本民族的奴役,又痛恨爱尔兰的统 治阶级,所以虽然总在痛苦地探索爱尔兰民族的出路和人类的前 途,却又不愿承担民族解放的任务,而‚自愿流亡‛,沉溺于哲 学的玄思中,苦闷彷徨而又无所作为,寻找着‚精神上的父亲‛ • 布卢姆:现代庸人主义者。 作为一个生活在都柏林的中年爱尔兰 犹太人,他天性善良懦弱,庸俗无能而又安于现状,他工作卖力, 富有同情心,也有民族主义热情。儿子的夭亡和生活的压力让他 心灵受到重创,并失去性能力,他忍受妻子的风流,通过情书与 别的女人调情,偷窥色情照片来达到心理平衡。作为一个普通的 爱尔兰市民,布卢姆猥琐无聊的生存状态正体现了犹太人、爱尔 兰人以及在苦难中挣扎的全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 莫莉:彻底的肉欲享乐主义者。她是个被生理本能支配着生活的 人物,生活的平淡,精神的空虚,让她极力从官能的享乐中寻求 灵魂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