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internet表示的意思是互联网,又称网际网路,根据音译也被叫做因特网(Internet)、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且巨大的全球化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各种不同的连接链路、种类繁多的服务器和数不尽的计算机、终端。
使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
“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
它是互联网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新经济能否发展的命脉,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
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它存在目的就是把数据整合、挖掘、展示、使用,结合互联网的精神,提高信息的流通效率。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
(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
)
金融还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期的最优配置决策的行为。
传统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货币资金的流通的学科。
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
现代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带动金融(资金和价值)的流动。
离开了流通性,金融就变成“一潭死水”,价值就无法转换;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经济无法运转,新的价值也无法产生;新的价值无法产生,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
金融的构成要素有5点:
1、金融对象:货币(资金)。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具有垫支性、周转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
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
包括直接融资:无中介机构介入;间接融资:通过中介机构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金融。
3、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5、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各要素间关系:总体讲各要素是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金融对象、金融场所为金融体系硬件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调控机制为金融体系软件要素,
金融机构为其综合要素;
具体讲金融活动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的消除资产端和资金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金融的流动,这对金融行业的各个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彻底改变了除交易对象外金融构成的四要素。
金融的交易方式由原来的线下网点或者一对一人工服务,转为线上的7*24小时不间断自动服务;交易场所也从线下实体店模式,转为线上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交易机构也有新的角色加入,比如第三方支付;制度机制也随之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为金融信息化,即用计算机代替人工,业务规则属性和以前人工操作时一样或者几乎一样;第二个过程为金融互联网,即开始利用互联网做一些以前人工做不了的业务,比如网上银行;第三个过程为互联网金融,即开始被互联网改写以前的业务规则,传统金融行业主体(银联、银行、证券、保险甚至央行)面临被动改革,比如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网贷、众筹融资以及网络保险等。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要归于金融本身,互联网金融的这些模式或者说业态其实不是新鲜事物,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都有出现。
首先,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金融交易的方式、机构、场所、环境,但它没有改变金融交易的对象;其次互联网金融不是新的金融,只是金融销售渠道的创新,比如原来50000起售的金融产品,通过大量的互联网广阔的渠道让网民参与进来,把门槛降低到100或者更低,也能快速把资金筹集完成;最后,互联网金融在产品的结构和产品的设计上,跟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所经验的产品没有区别,特别是《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把司法确认的最后障碍消除了,使得传统的金融产品能快速的让终端客户知晓,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提高了营销效率。
金融是本质,互联网是手段,用户是核心,最终要走向实体。
这句话能够非常清晰地表达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即与互联网结合的金融即便是更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其本质仍旧是金融,并不会选择互联网这个载体,是因为只有互联网才能把普惠金融放到各个角落,才能有全民性的投资参与。
这种大众投资给各实体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方式,在以前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互联网”、“金融”词条
2、《回归经营的小企业信贷逻辑》马福熠中国金融出版社
3、《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