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单选题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 培根、洛克B. 斯密、李嘉图C. 黑格尔、费尔巴哈D. 圣西门、傅立叶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A. 1871 年巴黎公社运动B. 1831 年和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 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 这说明()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 •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 •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 二元论D. 一元论&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 •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9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

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A .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B .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C .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D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5. 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 相对主义诡辩论D. 主观唯心主义16.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折衷主义观点17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对这个事例的寓意理解错误的是()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 •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8. 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19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A •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 .《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0. 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21.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否定之否定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22.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是()A .质量互变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联系发展规律D •否定之否定规律24. 以下对发展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B •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C •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D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5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A .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 .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C •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 •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26.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B. 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C. 偶然性通过必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D.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27.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 客观性B. 变动性C. 社会性D. 能动性28.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的C •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 .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29. 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30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A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 •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31.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D.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3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休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33.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34.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 直接性和形象性B. 间接性和抽象性C. 客观性和实在性D. 具体性和历史性3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36.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 .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作出确定检验的观点37. 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A. 绝对性B .相对性C .全面性D .客观性38.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不包括()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39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实事求是B •阶级斗争理论C •社会发展理论D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40. 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 宿命论观点41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其原因不包括()A.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 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42.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43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风俗习惯C .伦理道德D .物质生产44.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不认为()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5 .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A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4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47. 生产力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48. 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A .价值规律B .剩余价值规律C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49.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思想关系D. 血缘关系5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51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 •是否具有思想意识B •是否具有自然属性C •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 •是否具有宗教信仰5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 .吃喝穿住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 •结成社会关系53.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4.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内容D.政治制度的状况55. 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 .社会秩序的稳定B .民主程度的提高C .自然环境的改善D .生产力的发展5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下列对此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B. 社会形态的发展受自然规律的支配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纯粹自发的过程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不受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57.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B .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58.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改革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5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政治标准B .经济标准C •道德标准D •社会标准60.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61.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A. 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 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 .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 .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62 .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 •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B •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C .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D .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6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不包括()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D: 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64.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