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教学方法话题探讨法、鉴赏法。
(注意要点: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朱自清的情况。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听配乐朗诵,注意文中字词。
1、根据文后时间,介绍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2、强调字词的音、形、义: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注音、解释:一脉相承mài 脉脉含情mò 曲折qū 名曲qǔ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抓住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课文。
(结合课文后有关资料)1、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2—6):去荷塘及感受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2、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问题3: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悄悄”出门与结尾“轻轻”进门,有着一定的内涵: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作者如此“不宁静”,不是家里的矛盾。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五、讲读2~3§:1、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2、第三段点拨分析: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怎么理解这种感受?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平静”的社会原因。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
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六、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准备背诵第4~6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
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一)4、5、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试说出各段的侧重点。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二)讲读第4小节:1、让学生勾出本段中最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3、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4、比较体会。
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出感觉)教师分析: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少女的娇羞。
明珠——晶莹剔透;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
学生朗读。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三)讲解第五节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既然是写“月色”,为什么又提到“叶子”、“花”、“丛生的灌木”和“弯弯的杨柳”?以学生讲为主(月色难以捉摸,又是单调的,难以直接描摹。
因此,要把“月色”写透,必须借助其他景物,从不同角度侧面描写“月色”。
这跟通过树摇叶落,沙土飞扬来写无形的“风”的道理是相通的。
)教师重点分析四处: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
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重点3: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解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