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说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2、能力目标
(1)分析DNA和RNA的对照得出类比方法。

(2)尝试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阐明图例用意,运用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

3、情感目标
认同用辨正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指导思想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是普通高中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二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讲述了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

本节教材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因表达概念和DNA与RNA的比较及转录过程和原理的教学,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观察、探究等活动明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原理。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翻译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手段
本课主要利用探究—发现结合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和打比方,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同时利用课本插图和动画课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情境,展示蛋白质合成的动画过程,启发学生讨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过程和原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两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而探究转录、翻译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兴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观察和归纳能力;二是通过收集展示相关基因研究的素材,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研究等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及比较、分析、想象等探究性思维能力。

但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脑手结合形成技能,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充实。

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教学设计
新疆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王巧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区别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的位置和作用。

3、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计算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遗传信息表达的学习,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建立信息意识;体验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通过协作学习树立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能力目标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转录的模型和参与角色扮演翻译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自编活泼生动的口诀,体验参与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三、指导思想
按照《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吸纳现行高中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在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链、讨论法、自制模型模拟转录过程、角色扮演、自编口诀、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
(一)传统教学手段:
1、层层设疑问题链法,围绕主干知识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依次展开,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2、反馈练习及时巩固法,通过学案将重难点知识通过针对练习,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图表分析法,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处理上分清主次轻重与教学流程有机的结合;
4、归纳总结法,注重将知识及时归纳、比较、总结,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二)现代教学手段
1、学案教学法,提前为学生准备了学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制作幻灯片,选择合适的时机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形式演示,达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

3、自制模型法,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使用自制模型模拟转录过程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口交流协作能力。

4、角色扮演法,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翻译这一过程,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

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

5、编制口诀法,引导学生自编活泼生动的口诀,帮助理解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这组易混淆的名词。

6、模具演示法,教师通过自制模具的直观演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五、课前准备
(一)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二)翻译过程示意剪贴画。

(三)电线、卡纸等材料制成的DNA、mRNA、tRNA模型。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一)场所:细胞核
(二)基本条件:
1、模板:DNA的一条链
2、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3、配对原则:C—G G—C A—U T—A
(三)产物:mRNA
(四)概念:(将以上内容串联起来)
(五)遗传信息的流动:DNA →mRNA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一)场所:核糖体
(二)基本条件:
1、模板:mRNA
2、原料:20种氨基酸
3、配对原则:C—G G—C A—U U—A
(三)产物:蛋白质
(四)概念:(将以上内容串联起来)
(五)遗传信息的流动: mRNA→蛋白质
八、教学反思
新疆实施课改较晚,我校作为高中新课改的样本校在2008年9月正式实施新课改。

在三年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新课改我们从模糊、茫然到逐渐清晰,在思考中推进,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从尝试起步到开始理性思考。

本节课与我校已往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优点:
1、实物模型的使用,较为形象直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动手、动口、交流协作能力。

2、角色扮演法的使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

3、通过设置的四个学生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措施:
新课改不仅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还跟不上,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有计划的指导、督促和落实,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师授课方面,幻灯片、实物模型的制作及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