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地规划》讲义

《城市绿地规划》讲义

绪论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简介(一)“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一1898年)特征是: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英国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125英亩,约50公顷)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

该体系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年)特征是: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

1898年霍华德提出,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为城市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的思路。

城市中央为一面积2公顷的公园,其四周环以公共建筑,公建外围环以一个78公顷的公园娱乐带,外围再依次为住宅区—工厂、农场等。

郊外为农地。

6条放射形道路宽36.5米,住宅中间有一条宽128米的环形大道。

(三)战后大发展(1945一1970年)“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得以运用。

波兰“华沙重建计划”—限制工业、扩大绿化,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英国哈罗(Harlow)新城规划—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条件,采用与地形相结合的自然曲线,造就了一种绿地与城市交织的宜人环境。

(四)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以生态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使城市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更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澳大利亚—“自然中的城市”。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新趋势(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度上的拓展由城市建成区拓展至整个城市规划区,甚至进入区域规划的范围。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拓展到水文、大气、动物、微生物、能源、城市废弃物等多要素,研究深度也将由单纯地对绿地系统本身进行分类、布局、定量等工作拓展到对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上的研究,力求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使城市绿地的调查、分析、规划更为有效。

三、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状况、问题及前景水平较低。

苏联模式、美国模式,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一、保护城市环境1.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杀菌)、水体和土壤2.改善城市气候气温、湿度、气流(空气交换、防风)3.降低城市噪声二、减灾防灾1.防火避震2.防风固沙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二、观光游览三、度假、休疗养基地四、宣传及科普教育第三节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一、美化市容二、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所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它包括了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城郊生态绿地。

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分类一、国内外绿地分类简介(一)前苏联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公共使用绿地:公园、街坊绿地、林荫大道等。

局部使用绿地:学校、工厂等单位所属绿地。

特殊用途绿地:防护、水保绿地及苗圃等。

(二)日本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居住区公园:街区公园(主要为本居住区的老人及儿童利用,服务半径250m,每处面积0.25 hm2,每居住小区4处)近邻公园(本居住区居民休息活动场所,服务半径500m,每处面积2hm2,每居住小区1处)地区公园(居住区内居民步行可达,休息活动设施、景致均较好、服务半径1000m,每处面积4 hm2,每4个居住小区1处)*城市骨干公园:综合公园(供全市居民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用、有较好的景观和完善的设施,每处10-50 hm2)运动公园(供市民运动用,设有各种运动设施或体育馆,每处15-75 hm2)*特殊公园(包括风致公园、动物公园、植物园、墓园和为保持特别的自然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历史公园)*广域公园(为一个以上城市服务的大公园,由所在县(府)政府建造和管理.每处50 hm2以上)*缓冲绿地(城市里的居住、商业区或其他可能的污染源之间的绿化隔离带,用以防止和减少空气、噪声等污染,防止工业区内发生的灾难向城市其他地区扩大)*城市绿地(用以维持和改善城市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绿化小区,每处0.05-0.1 hm2以上)*绿道(为确保灾难发生时通向避难地的道路畅通和保障城市生活安全和舒适而建立的绿化道路,标准宽度10一20m)*国营公园(为一个以上的县(府)服务的大公园或为纪念日本某一重大事件而建立的公园,由中央政府建立和管理,标准面积300 hm2。

(三)我国各时期的分类情况1991年施行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 137--90)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两类。

1993年建设部编写的《城市绿化条例释义》及1993年建设部文件《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六类。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现行常用的分类有两种,“二类法”和“六类法”,两种标准造成了统计中的混乱。

其二,各类绿地未作出明确、详细的划分及定义,导致了各个城市的绿地分类较大的差别。

其三,新绿地类型的出现。

其四,现行分类中的某些名称不能准确反映绿地的主要功能特性。

二、分类原则(一)以主要功能为分类的根本依据(二)应包含城市范围内所有绿化用地(三)新的分类标准应具有延续性(四)新的分类标准应具有可比性(五)城市绿地分类应具有前瞻性(六)新的分类应具有可操作性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根据新形势下绿地建设的需要,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批准为行业标准,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首先对城市绿地做了明确的定义,即:“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体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城市绿地分为5个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

五大类:G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G2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G3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安全防护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G4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旅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G5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十三中类:(公园绿地中)G11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G12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G13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G14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G15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处,相对独立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附属绿地中)G41居住绿地: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G42公共设施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G43工业绿地:工业用地内的绿地G44仓储绿地:仓储用地内的绿地G45对外交通绿地:对外交通用地的绿地G46道路绿地:道路广场用地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G47市政设施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绿地G48特殊绿地:特殊用地内的绿地十一小类:(综合公园中)G111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G112区域性公园:为市区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社区公园中)G121居住区公园: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G122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专类公园中)G131儿童公园: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设施的绿地G132动物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G133植物园: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G134历史名园:历史悠久,知名度商.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G135风景名胜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G136游乐园: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G137其他专类公园: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

包括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第二节各类绿地的特征一、公园绿地(一)综合公园综合公园要求自然条件良好、风景优美、植物种类丰富,内容设施较完备、规模较大,质量较好,能满足人们游览休息,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需求,一般可供市民半天到一天的活动。

全市性综合公园面积为10- 100hm2,服务半径为2000 -- 3000m,居民乘车30分钟左右可以到达。

一般大城市可设置数个,中、小城市可设一个,位置要求适中,以方便全体市民使用。

区域性综合公园面积5- 10hm2,服务半径1000-1500m,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

(二)社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要求具有适于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容和相应的设施。

居住区公园为一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是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面积2~5hm2,服务半径500 --1000m,步行5一10分钟可以到达。

小区游园是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是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300 --500m。

(三)专类公园1.儿童公园儿童公园面积一般5hm2左右,园内的各种活动设施、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植物布置等都应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并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