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

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

感悟诸子一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分离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

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剧变,人们观念的变革,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发展高峰。

②思想领域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新气象。

③出现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文学成就,《诗经》和诸子散文、屈原及《离骚》是其代表。

④绘画和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诸子的思想核心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儒家的基本倾向是认为,实际可实现、可操作的‚仁‛和‚恕‛还是通过‚礼‛;大同的‚大道‛还没有到来,现实可行的就是‚礼‛。

因此,孔子和儒家的实际思想贡献正是集中在如何维护‚礼制‛上,‚仁‛和‚恕‛是作为‚礼‛的最高理想被阐述的。

孟子: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荀子:荀子所说的‚礼‛指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关于‚礼‛,荀子继承了儒家先人孔子的思想,至于‚礼‛的起源,不得不谈到‚礼‛中的等级制。

等级制是荀子‚礼‛的核心内容。

荀子明确地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有贵贱的等级,有明确和严格的是非标准;提出‚礼有三百,仪有三千‛‚分莫大于礼‛,‚礼‛应该是完备而且细密的。

这样的‚礼‛,也就是这样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秩序。

老子: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庄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

),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

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

)]。

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墨子: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让法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三我最喜欢的孔子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

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其许多教条,‚学而时习之‛,‚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已复礼为‛,对旧时代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均是琅琅于口的。

一些思想,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成了许多中国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绕不过孔子这个名字。

孔子的观点: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都重要,他说:‚光是学习,不去思考,就得不到什么;光是思考,不去学习,也是白费精神。

‛但孔子更重视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管想来想去,但是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实实在在的学习有益处。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

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吗?‛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不耻下问: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分成:(一)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

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时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法,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

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

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

可是他说:‚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是‚不以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藐视和反对的!(三)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是极为宝贵的。

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

所以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

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文章的文学性:孔子的‚孝道‛,不仅是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也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的反映。

这种基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道,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性。

针对现代社会‚亲情‛失落的弊端,通过对‚孝‛的现代诊释,注入时代精神,是可以为构建和谐家庭服务的。

一, “孝”的内涵:综观《论语》全书,孔子所谓‚孝‛,是有层次之分的。

《礼记〃祭义》篇根据孔子的思想,明确指出:‚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实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从而把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道‛分为‚养亲‛、‚敬亲‛、‚安亲‛、‚终身孝‛四个层次。

只有在长期人生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层次达到最高层次的孝,才是最完满的孝道。

(一)儒家不但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人倡‚敬亲‛(尊亲)。

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

(二)‚安亲‛即孝。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三)‚尊老‛,也是儒家孝道中的传统美德。

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将它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二、“亲情”的失落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激烈,每个人从上学开始,特别是独立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之后,人就整天为其学业、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为构建自己的物质家园—结婚,成家,购房,买车,追求高档物质享受等,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经过多年的个人奋斗,事业可能成功了,但是却失去了人间最真贵的东西—‚亲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