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

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

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原文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

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

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

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

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

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字面上是说: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枕,到了半夜,就觉得有些凉了。

实际上是:由于思念丈夫,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虽时过夜半,还没睡着!一个“凉”字表面象是指天气,实际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

思夫之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

下阙主要写词人思夫的深切。

一开头就写愁绪的难于排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显然这是在借酒浇愁。

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一直饮到“黄昏后”,非但没把词人的愁绪排遣掉,反而又勾出了一层新的愁绪——“有暗香盈袖”。

“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她想与丈夫一起分享这醉人的清香,但怎么能送得到呢?这无疑又勾起多愁善感的词人对丈夫更深切的思念。

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

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

“莫道不消魂”直如破空而来,这是长期萦怀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的一次总爆发。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诉诸画面表达渴念之意: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少妇闪出窗来,由于日夜思盼阔别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尽管思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

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春愁难释,秋思不绝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介绍她的两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达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吐露。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下句“浓睡不消残酒”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思的意境。

暮春时节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

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

仔细推敲“不消”两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又是“不消”。

在这“不消”的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的风风雨雨,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

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的叙事,骨子里却曲折的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后,自然惦记园中的海棠。

“试问”二字,本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又担心它凋零。

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

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

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

“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作者对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

“知否”二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二字也极绝妙。

其应不是“肯定是”,因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亲眼见到,所以其应当有推测、估量之意,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

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

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诵。

“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

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

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鲜明、生动、形象。

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

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篇幅虽短,内容却很深刻,感情很含蓄,语言也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

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词汇和雅致古奥的典故,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

如:“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语言,写出了优美动人的词章。

再看另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的小词。

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

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

这首《一剪梅》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

“玉簟”跟“红藕香残”好像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和下面的“秋”字联系起来,就把作者本人的境况给点出来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

由“红藕香残”客观形象上的秋意而到作者主观感受上的秋意,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

所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时令特色,又烘托出了作者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

怎样才能消除这相思之苦呢?还是离开冷清的闺房到外面散散心吧。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

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

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

“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

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

“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

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遐想又回到“独上兰舟”的现实。

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

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

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结果。

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

这就是“一种相思”和“两处闲愁”的矛盾。

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

其实眉头所表现出来的忧愁和心上和忧愁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所不同的是:愁在眉头是看得见的,而愁在心头是瞧不着的。

作者在这里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这就把作者那种浓烈的情感作了进一步的渲染。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不但含蓄生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