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枣仁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酸枣仁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酸枣仁1《中药学》【药用】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

入心、脾、肝、胆经。

【功效】养心安神,益阴敛汗。

【临床应用】1.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等症。

酸枣仁养阴血、益心肝、安定心神,主要用于血虚不能养心或虚火上炎出现的心悸失眠等症,往往与茯苓、柏子仁、丹参、熟地等同用。

2.用于虚汗。

酸枣仁有收敛止汗的功能,治虚汗可与牡蛎、浮小麦等同用。

【处方用名】炒枣仁(炒微焦用用时打碎)、生枣仁(生用,用时打碎)【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近来临床取枣仁研末或研末后制成丸剂,每次吞服五分。

如果用治失眠,可以在临睡前吞服。

【按语】1.酸枣仁味酸性平,功能养心益肝,为治虚烦不眠的要药。

除汉代《金匮要略》的酸枣仁汤以本品为主药外,宋代《济生方》的归脾汤,也以酸枣仁配合人参、黄耆、白朮、当归、龙眼肉等补气养血药,以治气血不足,心脾两亏、惊悸失眠、体倦汗出等症。

2.前人有“熟用治不眠,生用治好眠”之说,经临床实践,本品不论生用或炒用,都有良好的镇静催眠功效,用治失眠并无不良作用。

【方剂举例】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藭。

治虚烦不得眠及盗汗。

2《中药炮制》『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常用名』枣仁。

『产地』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陕西、辽宁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出新。

『炮制方法』筛去灰尘,簸去硬壳,生用治胆热,润大肠。

若取其酸温收敛,则将枣仁投入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香为度。

若取其宁心安神用猪心血炒,每斤药用猪心血2两,拌入枣仁内,先用猪心血润枣仁候其吸透,润3~5小时吸干后,将锅烧热,投入枣仁,炒至深黄色为度。

『用量』9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防潮湿及虫蛀。

3《得配本草》恶防己。

酸,平。

入足厥阴,兼入手少阴经血分。

收肝脾之液,以滋养营气。

敛心胆之气,以止消渴。

补君火以生胃土,强筋骨以除酸痛。

得人参、茯苓,治盗汗。

(无火可用。

)得生地、五味子,敛自汗。

(心火盛不用。

)配辰砂、乳香,治胆虚不寐。

(有火勿用。

)配地黄、粳米,治去壳,治不眠。

炒用,治胆热不眠。

生用,止烦渴虚汗。

醋炒,醒脾。

临时炒用恐助火,配足,敛之益增烦躁。

)俱禁用。

世医皆知枣仁止汗,能治不眠。

岂知心火盛、汗溢不止,胆气热、虚烦不眠,阴虚痨瘵症,有汗出上焦而终夜不寐者,用此治之,寐不安,而汗更不止。

4《本经逢原》实酸平,仁甘平,无毒。

《本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

发明酸枣仁味甘而润。

熟则收敛津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

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足厥阴少阳本药,兼入足太阴脾经。

按∶酸枣本酸而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

故《本经》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也。

盖肝虚则阴伤两烦心,不能藏魂,故不得眠也。

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总取收敛肝脾之津液也。

归脾汤用以滋养营气,则脾热自除。

单用煮粥除烦益胆气,胆气宁而魂梦安矣。

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5《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上品)【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

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核】曰∶出汴雒,及西北州郡,处处虽有,但分土产之宜与不宜耳。

多野生,在坡,及城垒间。

似枣而皮细,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

八月结实,红紫色,似枣而圆小,味极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

曰∶嵩阳子言,酸枣木高硕,货者皆棘子,此说未尽。

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

平地则易长,崖堑则难生。

故棘多生崖堑上,经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实一本也。

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

但科小者,气味俱薄;科大者,气味俱浓。

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亦好,此亦土地所宜也。

修治,酸枣用仁,以叶拌蒸半日,去皮尖。

先人云∶味酸入肝,色赤入心,心之肝药也。

有开义、出义、魂神义,欲魂来归,欲阖转入者,非所宜也。

又云∶棘刺外出,无邪服此,反伤其内。

又云∶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者,心腹邪结气聚使然耳。

服之结散聚消,心定烦息,故得睡眠。

又云∶未有散邪结气聚之物,能使卫气入脏而就安寝者。

世人见不得睡眠,便用枣仁,思之真堪绝倒。

【】曰∶枣为脾果,味酸属木,脾之肝药也。

色赤属火,脾之心药也。

具春升夏出之机,脾之阳分药也。

盖心腹居中,即脾土之宫位,为寒热邪气,结聚于中,不能主持四末,致成湿痹酸痛,而为凝闭之阴象者,枣能营运脾用,鼓舞脾阳,转凝闭为升出,结聚自散,痹闭自通矣。

五脏居中,禀气于脾,亦仗以轻安也。

(从来作不寐家枕中秘,但欲寐人,形藏中结聚乎,空洞乎。

)6《本草从新》补肝胆、敛汗、宁心醒脾.甘酸而润.生用酸平.专补肝胆.(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未明耳.)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同生地、白芍、北五味、麦冬、龙眼肉、竹叶煎服多效、以汗为心液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疗胆虚不眠.(温胆汤中、或加用之、肝虚则胆亦虚、肝不藏魂、故不寐、血不归脾、卧亦不安、金匮治虚劳虚烦不升、甘草炙、知母、茯苓、芎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经曰∶卧则血归于肝、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皆生用、治不得眠、则生用疗胆热好眠之说、未可信也、盖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若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卧、则当用辛凉透发肝火、如柴薄之属、非枣仁所得司也.)酸痹久泻.(酸收涩、香舒脾.)肝胆二经有实邪.热者勿用.炒香研.恶防己.7《本草便读》酸枣仁入肝脏藏魂镇摄.用疗胆怯无眠.走心家敛液固虚.可治表疏有汗.性颇平滑.味属甘酸.(酸枣仁凡仁皆可入心.酸者皆入肝.酸甘而平.润泽之品.故能入心肝.敛液固虚.但善滑大肠.至于炒熟.治胆虚不眠.生用治胆热好眠之说.亦习俗相沿.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由.非一物枣仁可以统治也.)8《本草求真》(灌木)收肝胆虚热不眠酸枣仁(专入肝胆。

兼入脾)。

甘酸而润。

仍有生熟之分。

生则能导虚热。

故疗肝热好眠。

神昏燥倦之症。

熟则津液。

故疗胆虚不眠。

烦渴虚汗之症。

(志曰。

按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

酸枣仁睡多生使。

不得睡炒熟。

陶云。

食之醒睡。

而经云疗不得眠。

盖其子肉味酸。

食之使不思睡。

核中仁服之。

疗不得眠。

正如麻黄发汗。

根节止汗也。

)本肝胆二经要药。

因其气香味甘。

故又能舒太阴之脾。

(时珍曰。

今人专以为心家药。

殊昧此理。

)按肝虚则阴伤而心烦。

而魂不能藏。

(肝藏魂。

)是以不得眠也。

故凡伤寒虚烦多汗。

及虚人盗汗。

皆炒熟用之。

取其肝脾之津液也。

(如心多惊悸。

用酸枣仁一两。

炒香。

捣为散。

每服二钱。

竹叶汤调下。

又温胆汤或加枣仁。

金匮治虚劳虚烦。

用酸枣仁汤。

枣仁三升。

甘草一两炙。

知母茯苓芎各二两。

深师加生姜二两。

此补肝之剂。

)归脾汤用以滋营气。

亦以营气得养。

则肝自藏魂而弥安。

血自归脾而卧见矣。

其曰胆热好眠可疗。

因其胆被热淫。

神志昏冒。

故似好眠。

其症仍兼烦燥。

用此(同茶)疗热。

热疗则神清气爽。

又安有好眠之弊乎?(汪昂曰。

温胆汤治不眠。

内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凉味。

乃凉肺泻胃之热以温胆之寒也。

其以温胆名汤者。

以胆欲不寒不燥。

常温为候耳。

)但仁性多润。

滑泄最忌。

纵使香能舒脾。

难免润不受滑矣。

附记以补书所未及。

炒研用。

(炒久则油香不香。

碎久则气味俱失。

便难见功。

)恶防己。

9《本草备要》补而润,敛汗,宁心甘酸而润(凡仁皆润)。

专补肝胆。

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

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仁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麦冬、竹叶、龙眼肉煎服多效。

汗为心液故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

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

疗胆虚不眠(温胆汤中或用之。

肝虚则胆也虚,肝不藏魂,故不寐。

血不归脾,卧亦不安。

《金匮》治虚劳烦不眠,用酸枣仁汤。

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芎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

经曰∶卧则血归于肝。

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并生用,治不得眠,岂得以煮过便为熟乎?),酸痹久泻(酸收涩,香舒脾)。

生用酸平,疗胆热好眠(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昂按∶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竹茹、枳实,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胃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

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当温为候耳。

胆热好眠四字,不能无疑也)。

炒,研用。

恶防己。

10《本草害利》〔害〕凡肝胆心脾有实热邪者,勿用,以其收敛故也。

〔利〕性平能补益肝胆,酸收而心守其液,乃固表虚有汗,肝旺而血归其经,用疗彻夜无眠。

〔修治〕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

生用疗热好眠。

炒香熟用,疗胆虚不寐、烦渴、虚汗等症。

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敛虚即所以治盗汗也,非敛阳虚自汗也。

11《本草崇原》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痛,湿痹。

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酸枣始出河东川泽,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

一名山枣,《尔雅》名,孟子曰∶养其棘是也。

其树枝有刺,实形似枣而圆小,其味酸,其色红紫。

八月采实,只取核中之仁。

仁皮赤,仁肉黄白。

)(按∶酸枣肉味酸,其仁味甘而不酸。

今既云酸枣仁,又云气味酸平,讹也,当改正。

)枣肉味酸,肝之果也。

得东方木味,能达肝气上行,食之主能醒睡。

枣仁形园色赤,禀火土之气化。

火归中土,则神气内藏,食之主能寤寐。

《本经》不言用仁,而今时多用之。

心腹寒热,邪结气聚者,言心腹不和,为寒为热,则邪结气聚。

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肉黄象土,能助脾气以上达,故心腹之寒热邪结之气聚可治也。

土气不达于四肢,则四肢酸痛。

火气不温于肌肉,则周身湿痹。

枣仁禀火土之气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湿痹可治也。

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言不但心腹和平,且安五脏也。

五脏既安,则气血日益,故又可轻身延年。

12《本草思辨录》酸枣丛生而气薄,气薄则发泄,味酸亦泄,啖之使阳不得入于阴,故醒睡。

仁则甘平,甘平由酸而来,性故微敛而微守。

酸枣肝药,仁不能大戾乎枣,亦必入肝。

皮赤则入心,内黄则入脾。

酸枣仁自当为心肝脾三经之药。

心得之则神安,肝得之则魂藏,脾得之则思靖,其治不得眠,尚有何疑。

独是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则更有进焉。

按栀子豉汤证,亦为虚烦不得眠,而彼为有伤寒余邪,此由于虚劳,故加虚劳字以别之。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此云虚烦不得眠,脉必浮而微数。

盖阳上淫而不下则烦,阴下亏而不上则不得眠,其责在肾。

非酸枣仁收摄浮阳,不能使心肝脾咸循其职。

故推酸枣仁为君,而臣以知母滋肾之液,茯苓泄肾之邪,扰心之烦可不作矣。

而心肾不交,犹未足以成寐。

后世医者,必将以远志配枣仁,为一降一升之法。

不知远志乃阴中升阳之药,此非阳不升而实阴不升,既以枣仁摄之,知母滋之,茯苓泄之,阴中之阴,自有能升之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