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本质
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即外在 的人类文化内化为受教者内在的素质, 表现为受教者在知识技能水平方面的 提高,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 的积极变化,而不是生产出具体的、 有形态结构的物。
理解教育的本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 第二,重视教育的人学思想 。 第三,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㈡ 教育的起源
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 现”。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 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 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 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 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 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 身。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 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 育有跟其历史与逻辑 相统一的表现,不同 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 的历史形态、特征。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总是在继承过 去有益经验的基础 上得以推陈出新, 不断发展。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 道德的制约;
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与 实践。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倡导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第二,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第三,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四,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第五,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第六,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第七,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第八,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 第九,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第十,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评价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 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 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 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 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 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 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 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 性,甚至是强制性。当 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 制性的问题,但就其严 格的程度而言,远远不 及东方教育。
(二)西方的理解
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 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 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 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 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了西方教育 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
“教育的社会化说”
“教育的社会化说”主张,教育者以一 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 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 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 学说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 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
“教育文化说”
“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 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 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 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 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
现代教育学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本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章
一、教育的起源
主
二、教育的发展
要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内
一、教育的不同理解
容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现代教育的功能
二、现代教育的价值
本 章 教 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各阶段 学 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 要 主要思想主张; 求 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
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 学说;
认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选择。
本 章 重 重点 点 现代教育的本质; 难 现代教育的功能及其选择; 点 现代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Biblioteka 难点现代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现代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选择问题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㈠ 教育起源的认识
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教育的发展
㈠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 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 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 教育无阶级性。
㈡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 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 学为僧侣。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 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 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 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 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 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 这就走向了极端。
观点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劳动 是整个人类生 活的第一个基 本条件,劳动 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教育产 生的基础。
“双重属性说”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 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 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 时具有双重属性。
“多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认为,不能单单从上层建 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他们不反对 教育已经具有的双重属性,但是认为教育 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 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 社会实践性等多种属性的融合。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 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 科学研究,提倡 按科学规律办教 育,教育具有科 学性。
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 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 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 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要求 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 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 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 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 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 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不同 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去解释中外教 育现象,思考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 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 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 可避免的行为。
评价
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 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 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 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想一想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 ㈠ 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
主要观点
上层建筑说 生产力说 双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 复合现象说 社会实践说 特殊范畴说 教育的社会化说 教育文化说
“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 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 关系为中介的。 历史性与阶级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 种社会的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 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 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 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 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 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育的长 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教育的不同理解
(一)东方的理解
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 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 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 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 种占主流的思想。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 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 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 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 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 较扎实的基础。
评价
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 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 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 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 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 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 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观点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杜威:教育是 促进儿童通过 主动活动去经 验一切并获得 直接经验的过 程,所以,教 育自然是在生 活中提出的。
第四,教育方法比 较呆板、机械,主 要是单纯的知识传 授,强迫性的道德 灌输;允许教育中 的体罚手段。
第五,积累了丰富 的教育经验,获得 了逐步的科学教育 认识。
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
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 的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
讨论教育属性的意义
现代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 “什么是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是对 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
教育属性的内容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
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 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 得以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 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 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