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佛寺简介

大佛寺简介

大佛寺简介[日期:2011-09-20]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大佛寺位于广州市惠福东路,与北京路商业步行区交界处,香客络绎不绝,固定修行者众。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17—971年),初名为新藏寺,元朝((公元1271—13 68年)易名为福田庵,明代((公元1368—1644年)扩建为龙藏寺,(当时寺院范围,东起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南接惠福路,北达西湖路。

明末,寺址被改为巡按御使公署。

清兵入粤,公署毁于战火,寺址沦为废墟。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平南王尚可喜鉴于攻克广州死难者众,为安抚民心,乃自捐王俸,在龙藏寺旧址重建佛寺,建成后大雄宝殿高18米,建筑面积达1277平方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各6米、重各10吨的大佛像,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

大殿用的巨型楠木柱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赠,经近350年仍完整无损;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兼具岭南风格。

2009年省政府授予大佛寺大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大佛寺在海内外影响不断提高。

在经历民国初年为支持北伐大佛寺寺产被充公拍卖及文革”期间的劫难,改革开放后,198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开放大佛寺,僧人重新入住,当时市佛协副会长广明法师被委派为开放后首任住持,进行了前期寺院修复工程。

1996年,耀智法师继任住持至今,带领大佛寺僧众努力建设庄严道场:一是在白云山岭征回原祖地,恢复重建祖师塔园。

二是成立大佛寺念佛堂,目前登记共修信徒3700余人,分班每天轮流共修。

三是创办大佛寺图书馆和素食餐厅。

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22000种19万册,自2009年9月成立至今接待读者逾350万人次。

图书馆馆刊(如是雨林》自2008年9月创刊以来,每两月出版一期,目前发行量近10万份。

素食餐厅命名为大佛寺素食阁,2008年2月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访宾客、法师及信众逾10000人次,大家对我寺素食与服务加以好评,充分发挥了素食阁弘扬素食文化、慈悲护生理念的作用。

四是扩建大佛寺,重新征回占用大佛寺历史用地的民居,自20 05年4月份开始实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以来,征地红线内总拆迁建筑面积23535m2,计划于2010年完成拆迁工作,并进行大佛寺复建工程,建成后将恢复寺院的基本格局,建设费用逾3亿元,其中迎亚运建设项目 佛教文化中心大楼”拟在亚运会开幕前完成基础建设,以接待来访宾客。

千年古刹几沧桑[日期:2006-03-0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记大佛寺历史沿革杨劲南汉王好佛,曾以上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地籍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七间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

随着岁月流逝,朝代交替,二十八寺中绝大部分已钟停鼓息,物换星移,或沦为市廛,或变为民居,无可稽查。

惟有地处现广州市区中心繁华地带的大佛寺,史迹可寻,沧桑有据。

大佛寺前身为南汉(公元件917-971)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新藏寺。

据史载:此地前有仙湖,后枕西湖,绿水澄清,九曜奇石峰飞跃,仙城风景以此为最。

汉王辄留连不忍去。

遂召集僧侣,议塑佛像,创立占地不广的梵宫佛殿——新藏寺,可惜时至宋代便默默无闻而废。

至元代(1271-1368),在新藏寺旧址,再建殿宇,名曰福田庵。

明代扩建为龙藏寺。

其时寺宇颇具规模:南控南城脚(今之北京路丽都酒家附近),北枕拱北楼(北京路与西湖路口交界处),山门朝西直通龙藏街。

(龙藏街由此得名)。

明季,佛教渐趋式微,香客稀疏,布施甚少,殿宇垂危,无能修葺,被当局改建为巡按御史公署。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直逼百粤,史称“两王入粤”,合围穗城,攻战持续1 0个月,公署毁于兵燹,沦为废圩。

两王平定全粤后,尚可喜对屠城之惨烈,事后良心有所发现,遂生营造庙堂之念,以此或可达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愿。

于是召集僧侣,商议建寺。

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适清政府封安南(今越南)王都统使莫敬耀为归化将军,以其子元清为都统使,元清随安南王上京朝觐时,顺路观光百粤。

尚可喜在拱北楼置酒迎送。

事前告诉寺僧到席间化缘,恳求资助木材。

安南王即席表态:满足所求。

大批优质楠木,很快便运到广州。

康熙二年(1663)春,尚可喜自捐王俸,重建佛寺,并亲自董理;翌年冬竣工。

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建廊庑、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库房、僧舍、客堂。

殿宇布局及制式,悉仿京师官庙,寺中诸佛和范金,亦仿北方艺术风格。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以黄铜精铸的3尊三世佛像,各高6米、重10吨,成为岭南之冠,故取名大佛寺。

由“赐紫开山沙门真修僧纲司僧纲”首任住持。

“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由“平南王尚未可喜薰沐题”的 鼎建大佛寺记》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前面左侧。

另有 鼎建大佛寺题名碑》则兀立大殿右侧。

这两碑对研究大佛寺历史沿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康熙六年(1667)八月初一,尚可喜之子尚之隆,晋秩额驸(满族语,即附马)后,偕固伦公主来粤省亲,并聘请班禅喇嘛僧40人,同来广东,驻锡大佛寺,接着在大佛寺内,大修49天“无遮胜会”,斋醮之盛,近世罕见。

据传,尚可喜到了晚年,往往预感有“不祥之”。

如何偿还“屠城”罪业,告慰无辜冤魂?求计于谋士金澄,金献策“逃禅避祸”。

于是决意皈依三宝,广招沙弥,盛开法会,大佛寺呈现兴旺景象。

山门联:“大道有岸;佛法无边”,就在这时出自金澄之手。

以“大佛”二字作鹤顶,言简意骇,虽上下联第二字平仄欠工,但至今不改。

由于尚可喜罪业深重,虽然“放下屠刀”也难以“成佛”。

终于在康熙十二年(1673)带着双目失明离开大佛寺回辽东“养老”。

大佛寺兴旺景象也随之回落。

康熙中叶,有一行脚僧自乐禅师,云游到此,目睹大佛寺殿宇庄严,金身雄伟,竟无高僧大德驻锡,甚至连出家人也不多见,实属憾事!于是亲自到海幢寺,诚请下正目禅师来大佛寺兼任主持。

正目禅师深受感动,愿圆所请。

由此海幢、大佛两寺僧众过从甚密,亲如兄弟,大佛寺也渐趋兴旺。

正十一年(1733)四月十一日,世宗皇帝向全国颁布谕布谕旨,整顿僧伽。

广州知府刘庶接旨后,即选大佛寺作宣旨之所,特于殿前建宝谕亭。

同时在大殿两侧,增建韦驮、伽蓝二殿及僧舍,在寺院外街建东西两座门楼—东标“佛境”,西榜“禅林”。

此时寺院范围:东起今之北京路,西枕龙藏街,南连惠福东,北接西湖路,佛事兴旺,寺僧倍增,为开山以来最鼎盛时期。

与光孝、华林、海幢、长寿(在长寿路,已废)四寺齐名,合称广府五大丛林。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烟活动,“收缴烟土烟枪总局”设在大佛寺内,(见 对西方挑战的首次回应—鸦片战争》图片集196页)。

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起义,粤府借此机会占用大佛寺西边的大半僧舍设立善后局。

僧人失去寺务管理权,纷纷离寺。

仅 3人看管寺门。

民国初年,当局占用殿宇,设立广州市政公所。

民国十年(1921),广府五大丛林寺僧及知名居士,鉴于“世风日下,人欲横流,功利之说甚盛,道德之基益摇”,联名发起在大佛寺组织广州佛教阅经社,以佛教文化及教义影响社会、净化人心。

此举深得孙中山大总统嘉许,亲笔书赠“阐扬三密”四字大匾(墨迹沿存,现已复制展出)。

民国十一年(1922),当局以筹集北伐军饷和市政建设为名,将大佛寺全部房地产标价拍卖,计划将具有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驰名海内外的大佛寺从广州地籍一笔勾销。

寺僧闻讯,惊惶失措!住持敬胜法师率领僧众30多人到省府请愿。

省长陈策微服到大佛寺暗访,得悉大佛寺的历史悠久与文化艺术的保留价值,遂取消投变全寺之意,保留部分殿宇,延续佛事活动。

寺僧亦作艰苦努力,募集资金,优先赎回部分房地产,计有大雄宝殿、毗卢殿、禅堂、祖堂、库房、方丈室、客堂、僧舍、斋堂等六千多平方米建筑物,仍不失为丛大格局。

1926年3月26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军事委员会政冶训练部,在大佛寺大雄宝殿背后祖堂及部分僧舍,举行高级政治训练班,吸收50多名从第一军及其他部门排挤出来的共产党员入班学习,培养高级政治干部,以满足北伐军中政治干部的需要。

训练班由周恩来任班主任,学员结业后,分派到参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军、第六军中任职。

民国二十二年(1933),经寺僧艰苦努力,请愿、募缘挣回的房地产,又被广州市警察教练所强借去,后经海军司令姜西园出面交涉,才肯退还。

姜司令意识到大佛寺房地产往往被人觊觎,是因为住僧不多、弘法不力……。

于是亲到云南昆明,礼请著名诗僧八指头陀月溪法师,驻锡大佛寺,开展讲经说法,接受三皈依,果然道风大振,佛事兴旺。

1934年,由护法居士谢英伯、梁致广、罗碧瑜等发起全面修葺殿宇、重光圣像。

广大善信,踊跃随缘。

工程告竣,住持志光法师主动让贤,四众弟子也一致推举月溪法师担当住持。

月溪法师不负众望,积极收徒,弘法利生。

1938年秋,日寇侵占华南,敌机滥炸广州,人心惶惶,佛事寥寥。

为逃兵凶战危,寺僧四散。

月溪法师也离穗旅港,另创殿宇,设讲经,暇修吟咏,成书垂后。

抗战胜利后,玩经法师首先回寺住持,其佘同修也陆续归来,恢复暮鼓晨钟。

在抗战期间,广州市日伪政府邮电部门占用大佛寺2000多平方米房地产,堆放电讯器材,后又在这里办起邮电职工训练班、邮电职工子弟学校,训练班与学校撤出后,越秀区教育局于1956年接着办起惠新西街小学。

这2000多平方米房地产,至今还未交还大佛寺使用,成为历史这遗留问题,严重影响大佛寺的完整性与丛林古刹的格局。

1966年8月,在破“四旧”立“四新”口号下,部分群众和红卫兵捣毁大佛寺。

僧人被逐、殿宇被占、文物被毁。

三尊大铜佛像,也被分割数截,送到某单位金属废品仓库待熔。

后得周恩来总理及时电示:凡文物铜像不能毁,才免入熔炉。

经文物部门策划焊接复原,供奉在六榕寺重建之大雄宝殿。

自正本清源,重申宗教信仰自由后,1986年冬,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协批准恢复开方大佛寺。

市人大、市政协也频频视察,敦促占用单位还寺于僧。

1991年春,占用单位将大雄宝殿,移交广州市佛教协会管业后,佛协副会长广明老法师出任住持,开展边开放、边集资、边重建工作。

海内外善信闻讯,奔走相告,喜舍财物。

日本友人山冈容冶先生暨夫人严苏虾女,许诺布施一亿日元(实报实销),资金有了保证,工程很快完成。

纵观大佛寺千年历史:时盛时衰,有兴有废,在劫数难逃时刻,往往有关键人物出现,力排业障,使寺院得以保存,慧灯方可续焰。

大佛寺不但在弘扬佛法,振兴祖道作了贡献,在革命历史上也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

1993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众弟子也为之额手称庆。

对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也起着增辉作用。

自从1996年3月,北京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生、青年僧人耀智法师(现为广州市佛协副会长、市政协常委),进院座接任住持后,决心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继承大佛寺弘扬佛教文化、坚持正信,每周日开展讲经说法和共修法会,并经主管部门同意,礼请海外高僧、著名居士进寺宣讲佛法,护国利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