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使用原则国贸A班梁杰 084218097人才使用原则,是领导者合理地任用和管理人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这些基本准则指导着领导者任用和管理人才的行为,它贯穿于领导用人的全过程。
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因事择人、量才使用的原则所谓因事择人,就是以事业的需要、职位的空缺为出发点,根据职位对人员资格的要求来选用人才。
所谓量才使用,就是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给予适当的职位。
坚持这一原则,是由选用活动的目的决定的。
为了谋求人与事的科学结合,只有从实际职位和职责的需要出发去选用合适的人员,才能达到目的。
否则如果因人设事,为人择官,就不能保证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其结果不是大材小用,就是小材大用;或者为了安排人而增加不必要的职位,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加用人成本,工作效率低下。
唐太宗李世民早就说过:“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
宋代大臣许应龙也曾说:“为官择人,则官虽简而常若有余,为人择官,则官员繁而常若不足”。
他们说的都是根据工作需要来选用人才的道理。
所以坚持因事择人的原则,才能避免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做到以事定职,以职选人,人事相宜。
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有其长,也有其短。
无疵不真——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
据说,有人曾经指着摆在一起的几十盆青松,要别人辨认,看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
这些青松形状、色泽一模一样,可是有人很快辨出真假。
旁人问其原因,他说:“这很简单,只要细看那枝叶,凡有小小虫眼或伤痕,定是真松。
”这就叫“无疵不真”。
辨物如此,识人也一样。
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没有“无疵”之人。
宋朝戴复右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玉有微瑕。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必须‘完美’这种见解,是一种怪诞的见解,假如我们把‘完美’理解成这样一种事物的形态,它融合了一切可能的长处,而毫无缺点,那只有内心冷淡或厌倦的人由于无所事事,凭幻想才可能发现。
”莎士比亚说: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野兽。
鲁迅曾说过,倘寻完全的书,世间可读的就不多;倘寻完美的人,天下配活的就有限。
清朝学者顾嗣协有诗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物多苛求”。
高下相成——有作为的人往往优缺点都比较明显。
古往今来,大凡有见识、有能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不仅优点突出,而且缺点也明显。
因为人的长短处是伴生的。
陈云同志说过,一个人的长处里同时也包括某些短处,短处里同时也包含着某些优点。
列宁曾经指出,人们的缺点多半是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的。
东汉王充曾说:“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
”俗话说,有高峰必有深谷。
“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世之累”。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正视这种现实,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方可使人才各尽其能。
具体做法是:一要用其所长。
领导者应该用心分析每个干部的特点和能力,认清其长处是什么,他能做得最好的工作是什么,尽可能将其放在最能发挥他优势的岗位上。
决不能用非所长,勉为其难。
唐太宗认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王安石主张“取其长不问其短”;曾国藩主张“不苛求乎全材,宜因量以器使”。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下属不能做什么,而只问他能做什末。
德鲁克也说:“我们必须用一种态度去建立我们的组织,那就是人只要在某一领域具有特长,便能用之于该领域的工作。
”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有人认为格兰特嗜酒贪杯,不宜担当大任。
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喝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
”林肯不是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知道在北军诸将领中,只有格兰特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林肯的任命是正确的,它使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了重大转折。
诸葛亮错用马谡,毛遂从自荐到自刎。
这些史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用人之要贵在用其之长,而不是求其为“完人”。
二是容人之短。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既有长处又有短处,只要这些短处不涉及到原则问题,可以给予宽容,不要因求全责备而埋没人才。
看人要多看长处,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实践证明,当领导者多注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时,就会使优点增值,化短为长;反之,当领导总是注意别人的毛病时,不仅越看毛病越多,而且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领导者应努力做到:容言而广开言路;容短而不必苛求;容过而治病救人;容贤而不听谗言;容事而不计小事;容才而不嫉贤能。
三要“短中见长”。
要知人短中之长,对其短处具体分析,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化消极为积极,发挥出他们的特长。
如清代有个叫杨时斋的将领,他曾让聋子当侍者,让哑巴送密信,让瘸子守炮座,让瞎子伏地听。
从而做到了军中无废人。
现实生活中用人短中之长也不罕见。
如一家工厂,用爱挑剔的人当质检员,用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员,用锱铢必较的人搞财务管理,等等,这种用法完全体现了短中见长的辨证观点。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用人当然要疑,有疑才能谨慎明查。
这里说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是指经过科学考察确定可用之人后,要努力向其传达被信任的信息,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用人就要信人,这样可激发被用者认真负责地干好工作。
反之,如对被用者将信将疑,给职不给权,甚至对其忧心忡忡;或担心其阅历浅,“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嫩竹子挑不了重担子”;或害怕其职位变了,架子大了,骄傲恒恃,目空一切,不受领导。
凡此等等不必要的疑虑,都会妨碍人才作用的正常发挥。
只有坚持相信人才,鼓励其大胆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舆论环境、人缘环境,才能有利于人才才能的施展,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上,冲锋在前,搏击奋进,做出出色贡献。
信任下级,实质上是领导者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信任下级,就要按照下级的职务充分地授权,要使他在其职务范围内达到权责一致。
4.合理搭配、整体最佳的原则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
人才不是孤立的,只能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应有作用的关键。
领导者在使用人才时,要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搞好人才资源的配置,组建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使其年龄梯形、知识互补、专业配套、气质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佳效能。
5.公平竞争、择优用人的原则所谓竞争择优,就是指在公开平等的条件下,让求职者依靠自身的素质和条件进行竞争,用人单位择优选用人才。
用公开竞争的方法选人,比传统的“伯乐相马”的方法有更多的优点,它拓宽了选人的视野,开辟了赛场选“马”的天地,使用人单位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挑选人才,同时将选才用人工作置于人们的监督之下,增加了选用工作透明度,可以有效防止和克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因此,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人才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
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就是重要的社会条件之一。
领导者在选才用人中坚持这一原则,应将竞争贯穿于选用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报名、资格审查,到笔试、面试,以及考核、体检等,要使求职者“过五关、斩六将”,始终处在一种激烈的竞争状态。
这样,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根据工作的需要,择优选用合适的人才。
6.合理搭配、整体最佳的原则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纠正和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
人才的合理流动,适才适所,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人才交流,互通有无,使人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岗位并发挥作用。
这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掘人才潜力,更合理地使用人才。
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领导者合理地使用人才,包括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和指导帮助。
具体来说,要关心生活,帮助排忧解难;要指导工作,促进学习提高;要答疑解惑,做好思想工作;要经常检查,坚持跟踪管理。
总之,要全方位、经常化、有针对性地帮助人才成长。
象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对年轻干部那样,“扶上马,送一程,自奋蹄,任驰骋”。
8.重视培养、用管结合的原则领导者在选才用人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加强培养,严格管理,把使用与培养、管理结合起来。
培养是使用的前提;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使用离不开培养与管理。
当前有许多领导者开始重视人才培养,但对人才的管理却重视不够,许多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的领导干部任职后不长时间就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除了本人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恐怕也与组织上和相关领导者疏于管理不无关系。
9.民主用人、慎重决策的原则领导用人问题属于组织行为,意义非常重大。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慎重决策。
坚决反对用人问题上的“家长制”、“一言堂”和少数人说了算。
第一,作为决策机构的党委或党组应认真听取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组织人事部门是党委或党组具体负责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他们对干部的考察具有考虑全面的系统性,对干部的选任具有认真比较的平衡性。
第二,作为决策机构的党委或党组的每个成员,应自觉主动地利用一切机会认识干部、了解干部,深入群众中走访调查,以便决策时取得发言权,否则必然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第三,作为主持决策的一把手,一般不宜率先发表定性意见,而要让其他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并认真听取、分析,然后认真比较,再慎重决策。
第四,实行任前公示制。
公示的内容应包括:个人简历,工作实绩,家庭主要成员,本人相片等。
10.健全制度、追究用人责任的原则积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各项用人制度,实行领导用人制度化、规范化。
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和试行“领导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杜绝用人腐败的制度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