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鉴赏与收藏+

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鉴赏与收藏+

古籍的收藏与鉴赏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收藏的途径主要是从坊间书铺购买或者等待机缘巧合获得故家流散的藏品,由于信息闭塞,流通不畅,古籍很难在较大的范围内流通和传播,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鉴赏与收藏版本与善本“版本”通常也作“板本”。

这个词出现于五代,最初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雕版谓之板,藏本为之本。

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

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字合二为一。

”此时的“版本”仍局限于刻本。

宋代以来,雕版印刷术成为主要的出版印刷技术,抄本、写本、批校本以及后来出现的活字本都受到雕版印刷的影响,逐渐与刻本融为一体。

现在所说的版本除了刻本以外,还包括写本、抄本、批校本、活字本等不同的本子。

研究版本的人不能只懂刻本,还要对写本、抄本、活字本和批校本等有所了解,在列举一部古籍的各种版本时,除刻本之外,还要举出写本、抄本、活字本、批校本,才算全面。

什么是善本,什么版本的古籍才是善本呢?通俗来讲,“善”是“好”的意思,善本就是好本。

宋代以前所谓的善本,含意较简单,把校勘多遍、文字无脱衍讹误、篇目篇章不残不缺的版本称为善本。

如欧阳修的《文忠集》一四一卷《唐田弘正家庙碑》中说“自天圣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可见当时善本与书本身的品质好坏有很大关系,取决于出版商的态度和能力。

但随着时间推移,兵灾火厄,书籍大量被毁,留存下来的唐、宋本书籍非常珍贵,有的书籍一页难求,价值连城。

明中叶以来,尤其是清代以后,藏书家和版本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善本,书非善则不屑一顾,发展到后期,很多研究者几乎将古籍版本等同于善本。

如今,国内又掀起了一股古籍收藏热,拍卖市场上各种版本的古旧图书让收藏爱好者们目不暇接。

人们对善本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判断善本的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古旧”,这是清代以来收藏家们公认的标准,即年代越久远、存世越稀少,则越“善”。

以此标准衡量,宋刻本、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明万历以后罕见和刻印精美的刻本、清前期的旧抄本和稿本、批校本,以及清代中后期珍贵的抄本、稿本、批校本和刻印非常精美的刻本都能称得上善本。

前几年我国为普查全国图书馆藏善本书籍状况,编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古籍善本的年代划定在清乾隆时期,乾隆时期(包括乾隆时 走进古籍善本提 要:存一卷。

左右双边,半叶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又鱼尾,版心上刻有字数及刻工姓名,书根下墨笔书写“欧阳文集第三之第八 居士集三之八 共四十册”本书乃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诗文集,因欧阳修死后谥号“文忠”,故名。

全书共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内容包括:诗话、词、赋、尚书、杂文、序文等。

此书书品宽大,纸墨精良,为宁波天一阁旧藏之物,距今已有八百余年,仍保存完好。

期)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写本等为善本。

这种说法有些笼统,如清道光、咸丰时期有很多刻印精美且流传较少的本子,近代的一些活字本和各种印本也很少见,被藏书家视为善本。

事实上,用年代来界定善本,需要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换,不能划定出明确的分界点。

二是精勘精审,接近古籍本来面目、错误较少的书。

古籍版本学家黄永年在《古籍版本学》中认为此类古籍可称为校勘性善本。

由此而言,一个本子的善与不善与年代无关,即便是宋本,校勘粗糙者也不能称为善本,而近代的刻本,精刊精校者也可称作善本,甚至当代也有许多值得重视的本子,也被视作善本,受到藏书家青睐。

三是足本,内容齐全、序跋完整的本子称为足本。

相对而言,同一个本子,足本的价格远高于残本。

以上所说的是判断善本的最基本标准,并非对“善本”概念的完整阐述。

在收藏古籍的过程中,善与不善与藏书家的喜好和收藏习惯有关,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有的收藏家注重藏本的艺术价值,凡刻印精美、装帧雅致的本子,尤其是带有版画的本子,视作善本。

而有的收藏家着眼于古籍的学术资料价值,例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本子,尽管印制粗糙,年代也近,但记录了特定的历史事件,且存世数量少,也被不少收藏家视为善本。

再如,武英殿聚珍版本、多色套印本、清末初期的叠积字本,还有近代时欧阳文忠公集上拍时间:1998年上拍公司:中国书店海王村 拍卖公司估 价:RMB 200000成 交 价:RMB 335000册 数:1册宋庆元二年(1196)吉安周必大精刻本 白麻纸 蝴蝶装新善本收藏界把辛亥革命时期以来采用现代装帧形式,具有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献,称做“新善本”。

主要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各种进步书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以及宣传马列主义的书刊资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要文献、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物等。

古籍春秋中国古籍善本鉴赏与收藏期的部分铅活字本、石版印本、珂罗版印本在拍卖市场上也有很好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其采用了特殊的印刷技术。

总之,判断一个本子是不是善本,是否值得收藏,需要收藏者在收藏过程中积累经验,慢慢明确收藏方向,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古籍版本类型常用术语汇释从书籍产生以来,特别是版印书籍产生之后,从内容、性质、形式等方面派生出的版本类型和版本称谓多达一百余种,很难全面掌握,有些称谓的意思相近,容易混淆。

下面选择几种常见的古籍版本称谓,辨其义理,明其差异,这也是版本鉴定的入门功夫。

稿本:指文字作品未经修改、厘定、刊印的文本,分初稿、修改稿、定稿三种。

初稿是由作者亲笔撰写的首次文本;修改稿本是指在初稿本上又经作者或亲友、门生等修订改写之本;定稿本是指经过重新修改,写定的文本。

其中,修改稿本有两种情况:一是全文皆为作者亲笔书写并亲笔修订之本,称为手稿本;二是由他人书写后,再由作者亲笔修订,或作者在印本上亲笔修订之本称为稿本。

如果作品全文由其他人誊录可称清稿本,或誊清稿本。

如果作品全文由作者亲笔誊清,也称为手稿本。

至于作者的著作,由本人抄写流传,不论年代早晚,一律称为稿本。

写本:写本是相对于稿本、抄本和印本而命名的。

在古籍版本著录中,能称之为写本的,大致有四种:一是年代早。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依靠手写传抄,没有所谓的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

自唐初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既省传写之劳,又能大量复制传播。

至宋代,雕版印刷达到繁盛,写本逐渐被取代。

但是,因为唐、宋所处的时代比较早,一些并非手写传抄的书籍,也被称为写本。

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敦煌卷子”, 多为六朝、隋唐五代时期的手写卷子,其中少数为木刻印本、石刻拓本,因为时代早,统称为写本。

元以后传抄的书籍,就以“抄本”命名了。

二是地位高。

无论年代早晚,印本是否盛行,书的传抄只要是出自学者名士之手,通常也称为写本。

三是佛经、道经等宗教类书籍。

抄写经书是为了做功德、走进古籍善本钤 印:梦禅室、梦禅室书画印、商丘陈淮书画之印、商丘陈氏、陈淮审鉴、德潜、沈媪士、药州、韵湖心好目玩、王楠之印、任父堂陶冶性灵、成亲王、诒晋斋印、通州李玉韵湖庚子后所考书画印、通州李均湖审定真迹、药州文房之印、陆时化印题 跋:陈继儒、归昌世、沈德潜、成亲王提 要:此卷首有诒晋斋、翁斌孙题签。

卷首有黄谌手绘“大司寇王公小像”、王世贞书札四通;又黄谌手绘“奉常王公小像”、王世懋手札三通;又世贞子王士骐书札一通、王士禄(润之)书札一通。

此卷有明代陈继儒、归昌世,清代沈德潜、成亲王题跋题诗。

此书札多为王世贞、王世懋二兄弟之间的往来家书,然书中多议论天下时事,故为世人称道,沈德潜跋语称“书札可以论道”不“只道鹅鸭”。

此卷为明清两代藏家所重,先后为陆时化、陈淮、沈德潜、李玉等名家递藏,后归常熟翁斌孙,可谓流传有序。

王世贞: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州,又号州山人,明代诗文家、史学家。

好为古诗文,有《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世懋:王世贞弟。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

好学善诗文,人称小美。

有《王奉常集》、《艺圃撷馀》、《窥天外乘》、《三郡图说》等。

王世贞 王世懋昆仲家书札卷上拍时间:2003年上拍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估 价:RMB 400000~500000成 交 价:RMB 1680000册 数:1卷明万历手稿本 纸本还愿,是信徒表达对宗教的虔诚和崇信,因此抄写经书称为写经,不称抄经。

但一些早期抄写的经卷,不是为了自己做功德、还愿,而是出售给善男信女,由于抄写年代较早,也以写本名之。

四是有的书籍卷帙浩繁,刊刻不易,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以及历朝的实录等,只有抄本传世,仍以写本称之。

抄本:在古书版本著录中,经常使用抄本的称谓。

除了稿本、写本外,凡是根据某种底本再进行传写的图书,都称抄本。

如历代藏书家每遇有珍本秘籍多要抄录收藏,特别是明代以来,藏书家们得见宋元孤本又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