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其生态探析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其生态探析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及其生态探析在我国,城市根据地貌形态一般被分为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两大类型。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2/3以上,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属于山地城市。

因此,研究山地城市的道路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山地城市在建筑学上一般被认为是指城市选址并且修建在山城或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的城市。

城市用地的坡度不小于5%,城市的各项使用功能,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组织、绿化空间、景观特征等都是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来组织和形成的,因此山地道路是山地城市中景观与功能兼备的科学,它不仅是构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而且是山地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也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山地城市道路的设计特点
1.道路空间的立体布局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差异最显著,这也是影响道路线路布局的重要因素。

山地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水”“陆”“空”三种线路同时存在,“三维”立体效果很明显,而平原城市在城市布局上表现为城市以圈层结构分布,像“摊大饼”式的,一般以核心区为中心,并且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生态环境没有山地城市那样复杂,基础设施都四通八达,给人以视觉开阔、连续不断的效果,线路一般都表现为交通线路在平面上的延伸。

山地城市道路发展向“三维空间”发展,而平原城市向“二维空间”发展居多。

因此,山地城市道路线路变化多样,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交通工具多样化、地势起伏大、线路呈跳跃式发展,山地城市道路线路给人以立体景观的感觉。

2.道路与建筑的制约关系
山城由于地形的制约,居民出行以步行和乘车为主,当坡度大于15%或地形高差较大时应考虑升降式交通工具。

在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火车站、轮船码头等人流集中且流量稳定的地方,最好设置自动扶梯。

坡度大于15%时,设上升自动扶梯,当坡度大于25%时设下行扶梯。

在交通主干道与客流量集中的地段,设置缆车或架空索道。

3.道路立体景观系统
山地城市以立体交叉的道路交通组织为典型的集散形式,以其强烈的山地特色和现存旧式道路形态的多样性并存,反映了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

立体交叉系统除了通行的功能外,还有安全性和趣味性方面的特点。

既解决人们的行路问题,又让人在行走中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除了尺度方面的把握外,所使用的乡土材料也保证了牢固、生态、美观的要求。

山城的道路高低不同,错落重叠,密度较高。

山城在修建立交桥时应充分注意与地形的结合,而不应追求某种形式。

二山地道路的生态景观
1.道路景观带建设网格化
道路绿化网需要与城市道路网相协调,既要强调网络内骨干部分的绿化带建设,还要注意其它脉络的绿化景观设计,使绿化网形成如同道路系统一样有层次的有机体系。

这不仅需要重视城市主、次干道化的环境建设,还应更多地设置街头休息绿地、市民休闲广场绿地、花园林荫路绿地等景观,以便于行人暂时的停歇和居民生活的休闲。

如三峡广场就是由步行道路连接各个广场而形成的大型居民聚集场所。

2.高速路段绿地廊道绿化
高速公路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连接的线状空间,对其空间的景观配置尤显重要。

高速路绿化建设的重点一般都落在中央分隔带上,对其加以立体绿化栽植设计,便能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减弱驾驶员的视疲劳。

由于重庆特殊的山地地貌,部分高速路段的中央分隔带设计受道路面积限制,没有足够的建设宽度,使得中央分隔带绿化难以成为高速路段内合格的生态景观。

在中央分隔带绿化建设受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可发展高速路路肩外侧的绿地建设。

3.道路绿地栽植及多样化
城市道路中央隔离带、隔车带以及人行道内的基础绿化带是塑造生态景观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上述绿地的设计和建设能快速地获得城市装饰效果,起到美化、绿化的作用。

衡量城市绿化建设的优劣常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为评审标准。

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植物栽植达到多种乔木、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的有机结合,使之形成一个
协调的地域性生态群落。

重庆主城区内的道路绿地栽植建设迅速,成效显著。

然而快速之下,却出现了道路景观带雷同、栽植配置单一、四季变化不明显的问题。

要利用道路绿地展现重庆特色,达到生态目标,需要在有限道路绿地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加乡土植物种类,避免滥用外来物种,使其达到植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4.挡土墙景观立体化
重庆地势起伏大,道路依山而建,市内多处道路设置于陡坡之下,如袁家港至两路口段、马家岩至沙坪坝段等,车辆沿挡土墙而行。

这些路段中挡土墙体量较大,与道路路面接近垂直,空间视觉感较强。

作为山城的重庆要着重对道路沿线的挡土墙和坡坎进行绿化栽植。

对挡土墙的景观设计可以利用其与建筑墙面相似的特点,采用
藤本植物或地被植物,来达到壁面绿化的目的,如爬山虎、常春藤、紫藤等都是栽植率较高的。

挡土墙的植物栽植配置除了美化道路空间景观,还可减少阳光
对混凝土墙面的直接照射和雨水冲刷,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龟裂并起到保护壁面的作用。

5.人行步道铺装景观生态化
人行步道铺装是道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工程内容,铺装目的在
于划分出适合步行的道路环境,铺装效果能对道路景观环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均采用透水特性良好的色彩环保
透水砖,这种砖体由新型混凝土积压而成,其良好的透水性能降低
城市热岛效应和增加土壤中水的含量,还能保持行道树所需要的水分不被流失;耐压强度高,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减少了维护修补的工作量;同时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总之,我国国土资源的现状,迫切使我们加快对山地城市的道路景观生态建设的完善。

建设出功能完备、生态美观、安全牢固的山地景观道路势在必行。

然而,山地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建设是一个涉及景观生态设计、园林绿化、公路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在今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倡导生态设计方向,协调自然与人类的矛盾与产生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导方向将是极为必要和需要的。

提高山地城市道路景观的质量和层次,就应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考虑生态保护和协调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山地城市。

参考文献
[1] m.c.费舍里松.城市交通[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4
[2] 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日本土木学会.道路景观设计.[m].章俊华,陆伟,雷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07-12(9)
[5] 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m]∥许厚泽,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技术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2-36.
[6]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7]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9] e?d培根,等.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0]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