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冀南新区背景下的磁县发展路径探析

建设冀南新区背景下的磁县发展路径探析

呼应•对接•服务•融入•共建——建设冀南新区背景下的磁县发展路径探析冀南新区被纳入省级发展战略,有望成为继曹妃甸、渤海新区之后全省又一重要经济增长极。

作为与新区联系最紧密的县份,冀南新区的建设必定会对磁县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去年底参加清华学习班期间,根据殷存毅老师所讲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同时结合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部分县市抢抓机遇融入新区建设的做法,就开发冀南新区给磁县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争取磁县发展空间最大化进行了思考。

由于掌握理论比较肤浅且没有深入实地考察,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冀南新区作为全省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享受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给磁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1、机遇:磁县两大园区纳入冀南新区核心区,又是新区最为重要的协调区,同时又属于资源型、生态型区域和邯郸1+6组团城区,是新区的生产配套地、宜居生活地、休闲度假地,与新区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

建设冀南新区,给磁县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①市县同城步伐将大大加快。

建设冀南新区是邯郸致力打造河北省第三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举措,是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

这一重点战略区域从磁县最北部一直延伸到磁县最南部。

冀南新区核心区林坛园区、溢泉湖园区、重点协调区漳河生态科技园区均在磁县境内,核心区马头工业城周边均为磁县区域,磁县县城以北也被划为协调区,连接冀南新区的几条主要干道107国道、中华大街南延、磁西公路、成峰公路、青兰高速、京珠高速、邯济铁路、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均从磁县境内穿过。

冀南新区致力于打造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最大的现代物流枢纽、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产业与生态相融合示范区”三大定位中,涉及的邯郸机场扩建、邯郸铁路物流、溢泉湖风景园、漳河生态科技园等关键项目均在磁县境内。

冀南新区这一经济“高地”的形成,一方面带来了邯郸市建设重心南移,另一方面也使磁县与冀南新区连为一体。

此举有利于磁县与邯郸主城区同城发展,将使磁县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得到优先开发,将使磁县更多地接受主城区要素辐射,也将使冀南新区更多地得到磁县的服务,从而实现磁县与主城区相互融入,与冀南新区共同成长。

②市县合作领域将大大扩展。

增长极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产业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产业随之迁移,经过乘数效应的放大,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得到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并随之增大。

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磁县作为新区最为重要的核心区和协调区部分,客观上就奠定了加强市县合作的坚实基础,同时在这个乘数效应扩散的过程中,冀南新区明显会首先扩大对磁县土地、水、交通等资源的需求,磁县28亿吨的煤炭储量、全市90%的水面、县城以北大量的土地特别是未利用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磁县近年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完善,承载功能提升,与冀南新区周边相比,磁县更加宜居宜业,是新区发展的重要腹地支撑和首要产业承接区。

没有磁县作为战略伙伴的支持互动,新区难以实现打造生态与产业融合的先进装备制造中心和可持续发展。

可以认为,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市县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带动市县和区县之间协作型关系更趋紧密,两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更加明晰。

2、挑战:新区开发需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及聚集,由于在规模、产业、政策上的突出优势,其对我县生产要素的空吸强度将大大增强,建设冀南新区在给磁县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给磁县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①“洼地效应”可能加剧。

省政府把冀南新区列为重点发展区,纳入省级层面推进。

在土地政策方面,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省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亩用地计划指标;在财政政策方面,对新区实行“三税”定额分享、超收全返的财政体制;对规模以上异地投资企业直接缴税的主要税种省级以下留成部分,投资主体原所在地政府与新区可以按双方协商一致的税种、比例和期限共同分享;在环评政策方面,除规定必须由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环评外,其余由新区环保部门进行环评审批;同时在创新孵化、投融资等方面均明确了相应支持条款。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意见,对冀南新区等特定区域下放土地、环保等100项审批权限,支持其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该意见确定,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旅游局等16项行政审批事项,设区市级实施的涉及规划、土地管理、投资项目审批等84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特定区域实施。

同时明确将进一步研究下放投资审批、项目核准和企业前置审批事项,减少、简化对中小企业的审批,赋予特定区域更大的行政审批权限。

新区获得的上述这些特殊扶持政策对磁县产生竞争性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在招商引资竞争之中,不但会分走磁县新的投资,还可能吸引磁县的企业向新区转移投资。

②“极化效应”可能加强。

冀南新区地位的改变和其所具有的优势,必将会极大地吸引注意力,由此带来人才、资金、项目等发展要素借势向新区集中,吸收更多的投资。

新区单是近期重点建设的新兴铸管特种管材基地、矿山采掘成套装备及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年产3万辆旅居车、年产250万吨焊管项目、邯郸日本产业园、恒天产业园等11个项目,总投资额就达846亿元。

去年1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又在北京举行冀南新区新闻发布会暨签约仪式,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通讯、城建综合开发等13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591亿元。

项目数量之多、投资规模之大、聚集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正是基于这一发展前景,冀南新区规划以马头镇为核心建设综合性服务功能区,为新城区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其中近期按工业区10万人、生活居住区20万人规模,规划建设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远期按工业区20万人、生活居住区40万人规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届时一座工业化新城将出现在磁县和邯郸主城区之间,这对于磁县来说,无疑会相对弱化自己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县域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二、建设新区是推进区域崛起的重要路径,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省内新区县份均把参与新区建设、借力借势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取向1、曹妃甸新区——唐海县:曹妃甸新区2008年10月份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组建,实行“一县两区(唐海县、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

唐海县牢牢把握曹妃甸新区一体化的大势,按照“支持新区、融入新区、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开发主动参与、大项目承接配套、大服务多业发展、大保障功能支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主动融入,功能互补,产业对接,互惠共赢。

①建设曹妃甸循环产业配套深加工基地。

坚持“产业对接、合作共赢”的原则,依托曹妃甸新区临港产业园区,积极主动承接曹妃甸主导产业的辐射扩散及链条延伸,搞好配套,当好节点,做大做强临港经济。

②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高标准编制曹妃甸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效整合新区旅游资源,形成以曹妃甸湿地国家4A级景区为核心,以“湿地游、港口游、工业游、现代农业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框架,把唐海建设成为曹妃甸新区的后花园。

③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扩大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规模,扶持绿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发展,建设曹妃甸新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④建设唐山南部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组团发展、区块突破”的思路,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持续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和环境改善,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2、渤海新区——黄骅市:2007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渤海新区,核心区包括黄骅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化工园区和南大港管理区,协调区包括黄骅市和海兴县。

2008年10月份,渤海新区体制整合,实行“一市三园(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临港化工园区)”管理机制。

作为原来的协调区、现在的核心区,黄骅市将土地、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统筹考虑,全力以赴支持大港口、大产业、大城市建设,与新区形成唇齿相依、相得益彰、共谋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推动渤海新区快速崛起。

①依托大港口。

打港口牌,唱招商戏,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加快以港兴市进程,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全面对接渤海新区,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工作方式、产业布局上与渤海新区充分对接,做到步调一致、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②培育大产业。

依靠大港口催生大项目,依靠大项目培育大产业。

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提升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扩张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倾力打造北方最大的五金制造业基地、北方最大的模具制造业基地、北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工基地和汽车装备产业基地。

③建设大城市。

规划11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黄骅新城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

按照新的规划,港区是主战场,黄骅是大本营。

港区重点建港口、上项目、育产业,打造临港产业群;黄骅突出抓城建、聚人口、搞服务,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服务城。

④搞好大服务。

坚持加快黄骅发展的重点在服务的思想,按照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要求,面向大港口、大城市、大新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区域服务业高地。

3、渤海新区——海兴县:作为协调区,海兴县把渤海新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使自己置身于新区整体战略之中,联合建港用港、联合实施名牌战略、联合利用开放窗口、联合招商引资,加强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分工与联合。

①按照《渤海新区发展规划》要求,打造园区工业协作基地。

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科学规划、提高形象”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增强生产要素及聚集吸附能力,着眼于园区长远发展,借鉴于新出台的渤海新区工业“飞地”项目优惠政策,筑巢引凤,为承载核心区项目向三个园区转移集中预留规划空间。

②对接黄骅港多功能综合大港建设,打造服务港口的仓储物流基地。

依托大港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仓储物流设施,成为接纳煤炭、原材料、进出口商品的仓储基地和集散中心,以满足大港建设发展的需要。

③对接核心区资源要素发展要求,打造能源和淡水供应基地。

为满足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实施水库增容工程,实施风力发电,秸秆燃料乙醇,煤矿铁矿开发等重点工程,使海兴建设成为新区提供充足动力的新能源基地。

④对接宜居生态型新城建设,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基地。

利用有山有水有湿地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和休闲产业,全面启动“小山——湿地——盐区——港口旅游带”工程。

⑤对接核心区农副产品消费需求,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实施临港“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禽、设施蔬菜、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⑥对接新区人力资源需求,打造优质劳务输出基地。

调整劳务输出布局,由向滨海新区输出劳务为主,转变为向滨海新区、渤海新区输出并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