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

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

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思考【摘要】目前,中职学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大多数,做好就业引导工作.将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特别是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整个中帮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源中职生就业心理对策目前,中职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职生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成功迈向就业的第一步。

一、目前中职生就业心理分析目前,中职学校农村生源的学生占大多数,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占了77%。

在一般人看来,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上的压力、所处消费环境或特有的消费方式等原因,这些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和压迫感,他们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偏差会引起不同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生源的学生中,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担心家中欠债是否过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害怕家中再发生其他意外,或是为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为暂时无以回报而深感内疚、不安。

这种心理状况大多发生在女生身上。

女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据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数据资料显示,女生已占在校生人数的50%以上。

善良、懂事、顾家、报恩是女孩子的天性,同时又是造成焦虑心理而导致就业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就总体来看,就业焦虑心理是中职生特别是农村生源学生在就业心态上出现诸多矛盾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他们经常对能否找到合适的单位、岗位及薪酬,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问题存在疑惑和担忧。

第二,在人际交往方面,农村家庭的学生往往会心灵闭锁,表现为孤僻、不合群。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他们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他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拒绝老师同学的好意。

由于长期处在冷漠而无知音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会产生莫名的压抑、孤寂和烦闷。

长此下去,易形成过于敏感的性格,造成人际关系复杂化。

这种自卑心理引发的性格孤僻,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不但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乃至就业。

例如,一些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地域、人文、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学生不积极适应环境,在日常交往中过于敏感;在工作中,领班或师傅交代工作,明白了不出声,不明白也不问,沟通出现困难;在工作纪律上,个别同学请假未批或干脆不请假就不上班,造成旷工,当公司对其行为进行处理时,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行为。

第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自傲心理使其期望值过高。

据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整专业2006级的325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期望月薪在500—700元之间的学生占受调查总人数的0.6%,期望月薪800~1000元之间的学生占44.8%,期望月薪1200元以上的学生占48.5%。

而对期望日工作时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期望8小时的学生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2%,期望10小时左右的学生占50%,期望12小时的学生占7.1%。

可见,期望得到的薪金与现实的差距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行业的工作时间影响了学生实习就业的稳定性。

这种心理往往使学生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更增加了其就业成功的难度。

二、案例分析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虽然加强了对2007级、2008级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工作的系列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今年2008级学生近期到企业顶岗实习情况的案例调查,还是有一些得失体会。

案例一:广西纺织工业学校2008级学生到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情况(摘自带队教师刘老师之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情况报告)。

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大中型的印染企业对中职生的需求是巨大的。

企业普遍欢迎中职生到生产一线去锻炼,从基层做起,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提拔那些对企业忠诚、爱岗敬业、工作认真的中职生做班组长。

但很多初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对此却没有正确的认识,面对被安排在艰苦岗位上工作而用不上所学知识与技能,认为两年的书白读了。

对此,带队老师到车间及宿舍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或顶岗实习情况,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和机制、了解学生的发展历程及他们的想法和打算。

有的学生认为有很多技术可学,而有的学生认为纯粹是机械式档车,无技术可学;也有的学生认为已无发展前途,要打退堂鼓。

企业反映,能留到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能吃苦的、服从分配和遵章守纪的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未调整好心态,不能吃苦,中途辞职。

对此,老师采用了召开座谈会及与学生促膝谈心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告诉学生,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中职生在学校所学的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都与实际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实习生一般都要从生产一线做起,熟悉设备的操作和生产工艺,这是企业的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大学生、中职生还是普通民工,起点是一样的,从短期而言,三者似乎是没多大的区别的,但只要能吃苦、肯学,经过磨炼之后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总会脱颖而出,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一个中职生的价值;希望学生能从长远着想,工作上要踏实、勤恳,调整好心态,克服困难,吃苦耐劳,遵章守纪,虚心好学,工作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及父母的殷切期望。

印染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长,车间内温度较高,上班时间大部分长达每天12小时,这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无论是体力还是毅力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因此,在校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和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案例二:广西纺织工业学校2008级学生到广东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项岗实习情况(摘自带队教师郭老师之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情况报告)。

这批学生的专业分别为染整专业11人,计算机专业5人。

学生到企业第一天就接受公司入职培训,作为实习生进行为期15天的实习。

虽然一再强调学生的专业是染整,但由于染厂人事部对中职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因此除了5位进人品质检验和化验室的学生,其余学生均被安排在织厂,分别在运转部、织部、翻纱部工作,厂方认为织厂的环境相对好些,如果在那里不能坚持,在染厂就更做不了。

第二天,学生进到生产线,便提出了站不了这么长时间(10个小时)、搬不动原料、不会做、飞花多等问题,有几位学生不愿进入岗位。

老师耐心与他们沟通,发现他们在选择实习企业时没做好心理准备,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令他们无法正视。

对于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生产岗位要求的问题,人力资源部主任陈先生给同学们做了“纠正心态、摆正位置”的讲座,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同学们适应企业工作需要,鼓励他们吃苦耐劳、踏实工作,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

讲座很生动,也明确表达了企业对中职生的定位与期望,学生从中学到不少。

案例三:广西纺织工业学校2008级学生到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情况(摘自带队教师田老师、李老师之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情况报告)。

公司安排学生到杨梅分厂招工处进行人厂面试。

面试内容包括,填写表格,车工技能测试,面试提问,及人车间适应环境。

在填写表格时,学生有两人身份证遗失,但能出具户口本复印件证明,一人没有办身份证,也无户口本复印件证明,招工处工作人员表示,这名学生需叫家人寄户口本复印件证明到企业,才可以办入职手续。

在车工技能测试中,广西纺织工业学校45名学生分为两个组,其中针织部9人,梭织部36人。

测试要求学生任选衣服中自己最拿手的一个部件进行车缝,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的部件名称与企业的部件名称并不相符,许多学生弄不清楚自己要缝的是哪个部件,在监考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准确选择自己要进行测试的部件。

测试打分分为:生手、半熟手、熟手。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生有三分之一打分为半熟手,三分之二打分为生手。

在测试中体现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生对技能掌握得还不够熟练。

技能测试结束后,还进行了面试提问和人车间适应环境。

大部分学生提出,车间环境良好,但气氛比较严肃,对工作同事的沉默和组长的不苟言笑不太适应。

三、对策思考从上述分析中体会到,中职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对其不良心理的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心理现状,学校教育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才能收到更大的实效。

第一,针对学生自傲心理而造成的定位不准、对自身能力严重高估、好高骛远、遇事不从自身找原因、对竞争的残酷现状准备不足、很容易因现实的不如意而放弃的状况,学校应加强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

吃苦耐劳精神是中职生需具备的重要素质,是职业精神的核心。

应从学校教育抓起,发挥职业道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文化学习、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实习、实践、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恰当的定位自己,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第二,针对学生焦虑心理而导致的能力和信心不足,一方面表现出学习能力没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对工作的要求高而使用人单位不认同等状况,学校应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能力缺失的问题。

能力和信心是统一的,学习能力又称为学力,是通过学习获得、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能力,有能力才有自信,学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优化实训基地特别是与冠名班企业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训,更有力地促进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对接,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供良好条件和保障,使学生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第三,针对学生性格孤僻而造成的不积极适应环境,沟通困难,导致不能长期、稳定工作的状况,学校需开展以人际关系辅导为主要目的心理辅导系列活动。

人际交往能力是健康、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质量得以保证的有机组成成分,要解决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社会化转型,就要有意识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为目的的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首先,采取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的模式,即一方面,以正式教育的培养方式体现课堂主阵地应有的功能——专门开设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重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强调任何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各门学科应尽的职责。

其次,采取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发挥课堂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班集体和各种社团活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