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
一、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
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娲补天》。
一、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九州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颛民鸷鸟攫鳌淫水涸狡虫
二、和学生一起翻译文章,以学生为主。
三、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
)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
第二层(于是——止淫水。
)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
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
)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天下太平。
(板书)
四、分析讨论女娲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的经过。
(三个学生左右)
2.根据课文,先用文中的话描述女娲补天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看完课文,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5.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力和功德。
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
对偶。
6.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救世平灾。
7.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8.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
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的赞歌。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
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
拓展思考
1.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神话。
神话常用哪些创作手法?(言之成理即可)——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这些故事就是神话。
——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2.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神”的形象。
3.读了神话后,说说女娲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上古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一位勇敢智慧的补天女神。
在这段神话传说中,女娲与“火”斗,与“水”斗,与“猛兽”“鸷鸟”斗,与“水怪”斗,同时她改造天地,具有过人的胆识和异常雄伟的气魄。
女娲形象正是上古先民积极征服大自然的可贵精神的象征。
相关资料:女娲补天的由来
人类产生的最初,社会安定和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
在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她感到非常痛心,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下定决心,把天填补完整。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早期,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
“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天空的能见度很低,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
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大地裂开以后,人们会十分恐慌,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应该与人类早
期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们神化,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透过历史的长河,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在他们的观念里,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
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
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物结局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有人认为,其寓意是说女娲肉身死后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觉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会有安全感。
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故西华县又名娲城。
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矖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