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宗教现象学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宗教现象学
第二章 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宗教现象学
施皮格伯格在《现象学运动》一书中指出 : 现象学在宗教领域的运 用由来已久,只是到了雷乌(即列欧)之后,宗教领域的努力便与哲学 中现象学运动的广大潮流结合了起来。但是,施皮格伯格警告我们 : 如 果我们看不到宗教的比较研究中有现象学的独立起源,那就大错特错
046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蒂勒确实为荷兰宗教学开创了一个优秀的传统。但是蒂勒对宗教本质的 看法本身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与缪勒和施莱尔马赫一样,把宗教现 象区别于伦理、审美、政治等领域的现象,这是三人思想中首先值得肯 定的地方 ; 可是蒂勒所谓的“超人信仰”并不比缪勒所谓“对无限者的 感知”高明,他所提出的“情绪” “概念”和“情操”这三个基本要素, 也未能把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特质标示出来。
1 [美]施皮格伯格 : 《现象学运动》 ,王炳文、张金言译,45、4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第一节 蒂勒与商特皮
一、康内利斯·蒂勒
康内利斯· 蒂勒(Cornelis P. Tiele, 1830—1902)是荷兰宗教现象 学的奠基人,1872 年他获得荷兰莱顿大学荣誉哲学博士,翌年成为宗 教史教授。1877 年,蒂勒担任莱顿大学神学院宗教史和宗教哲学教授。 蒂勒主要采用中立的立场、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琐罗亚斯德教、埃及宗教 等古代宗教。其著作包括 : 《宗教史概论》 ( 1877 ) 、 《埃及宗教史》 ( 1882 ) 、 《宗教学的要素》 ( 1897 — 1899 )等, 其中《宗教学的要素》 是 1896 年蒂勒在英国作吉福德讲座 (论及宗教学的形态学和本体论) 基础上整理成书的。夏普认为蒂勒是 “缪勒在欧洲大陆的对等人物” , 是可以与缪勒竞争“宗教学之父”名号的宗教学家。 1 蒂勒作为荷兰宗教现象学研究传统的开创者之一, 一直反对以我们 对于宗教的先入之见为出发点,认为宗教在本质上为何物,这一点只 能作为我们整体研究的结果而被确定下来。蒂勒的研究结果表明,宗教 是各种可始终冠以宗教之名的现象(显然有别于伦理、审美、政治等领 域的现象)的总和。是人类体现在言辞、行为、习俗和制度之中的、表 明人类信仰超人并使之与超人建立关系的那些思想观念。同时蒂勒还认 为,宗教要出落得地道而富有生机,当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要素 : 情 绪,概念,情操。2 从蒂勒反对以先入之见或偏见为出发点这一点来看,
1 [美]施皮格伯格 : 《现象学运动》 ,王炳文、张金言译,45~4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第二章 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宗教现象学
047
荷兰宗教现象学的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不过,正如有的学者 指出的,商特皮的立场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属于实证的、经验的素朴观点。 一旦问题转到他所谓的宗教哲学领域,经验研究的“具体”事实就会在 更清晰、更“连贯”的原型或类型系统面前变得苍白了。1 尽管他是最 早使用“宗教现象学”一词的人,但他“没有为这个术语的使用提供哲 学上的证明” ,而只是泛泛指出, “宗教学的任务是研究宗教的本质和在 经验上可见的各种宗教现象” 。2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商特皮一味沉湎于 对最重要的事实材料的梳理( “我们想要做的是对宗教意识进行某种分 析,不过仅探讨各类最重要的宗教现象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着 手分析礼拜仪式的侧重点和关键的教义,而不要作面面俱到而又不切实 际的分析。 ”3) ,从而把“对宗教现象独特性的界定工作”强行排除在宗 教现象学的范围之外了。所以,在商特皮这里,如何避免把宗教当作是 事实材料的堆积,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1 了。 所以接下来, 我们就来回顾和探讨一下现象学在宗教研究领域的 “独
立起源” ——这个起源就是早期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宗教现象学。 早期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康内利斯· 蒂勒、商特 皮·德·拉·索赛、克瑞斯腾森和索德布鲁姆。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正是 宗教现象学的两位重要的先驱者 : 蒂勒与商特皮。
第二节 克瑞斯腾森 : “现象学家应该虚己”
克瑞斯腾森(William Brede Kristensen, 1867—1953) , 挪威人(1917 年入荷兰籍) ,1896 年获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中 1890—1892 年期间受教于莱顿大学的蒂勒教授) 。1901—1937 年,克瑞斯腾森作为
二、商特皮·德·拉·索赛
商 特 皮· 德· 拉· 索 赛(P. D. Chantepie de la Saussaye, 1848— 1920) ,是荷兰宗教现象学的重要奠基人。1871 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1878 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学神学院宗教史教授,1899 年任莱顿大学神学 院神学百科教授,1912 年任莱顿“宗教史国际大会”主席。商特皮在 宗教研究方法独具匠心,曾经著有《宗教学手册》 (1891) 、 《条顿人的 宗教》 (1902)等书。 作为荷兰宗教现象学的另一位先驱人物,同时作为历史上最先使用 “宗教现象学”这一术语的人,商特皮把宗教现象学看作是介于宗教史 和宗教哲学之间的一门学科,认为它的任务是要梳理相关的民族学材料 和史学材料(如礼拜的时间、地点,宗教文献等) ,它的方法是“ (在) 整理宗教现象的主要类别(时) ,不用独断的还原方法对它们加以解释, 而是让材料本身显示出最重要的方面和观点” 。1 商特皮要求忠实于经验 研究的事实材料本身的立场,与蒂勒要求排除先入之见的主张一样,为
1 [澳]夏普: 《比较宗教学史》 , 吕大吉、 何光沪、 徐大建译, 44、 159 页,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 Jacques Waardenburg.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Aims,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Research.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999.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