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经典欣赏ppt课件

儒家经典欣赏ppt课件

• 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集结十二亿余人民为一家, 持续五千年关荣历史而不坠者,以吾祖先及早发 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原理,垂裕后人,遵守 弗渝,此一原理:称之曰“道”,于理而言,称 之曰“公”;于己而言,称之曰“诚”;于人而 言,称之曰“仁”;于事而言,称之曰“中”; 于功而言,称之曰“行”;综合此五者的应用而 言,称之曰“德”;其见诸日常生活的适当言行 ,称之曰“礼”。
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就是行仁了。 • 恭:庄重;宽:宽大;信:诚实;敏:勤快;
惠:施惠。)
14
“仁”的特点
• 1、仁不可定义,须超脱字义训诂,从孔子的 指点语中以求了解。
• 2、仁是全德之名——既超越一切德目,又综 摄一切德目。
• 3、一切德目皆是仁对应于人事物而显现的德 性。对应于人伦,仁显现为孝悌慈爱忠信和顺 之德;对应于生活,仁显现为恭敬辞让、谨慎 勤俭、廉直义勇、宽恕慧敏…….之德。
16
民胞物与
• 王阳明更在万物一体之外,提出万物一家 、天下一人的观念:
•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 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 分尔我者,小人矣。
• 小人就是不能万物一体,“间形骸、分尔 我”的人。
17
忠道 恕道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人心 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心所欲所恶,无大悬 殊。故尽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 道。)
• 所以,人与人相处,应抱有“爱其所 同,敬其所异”,容小异而持大同。 此乃大道之行之始基。不可强人同我 。强人同我者,私也,非公也。
8
诚仁
• 陈立夫《四书道贯》:
• 诚:至诚无息,诚者天之动。诚者人之道。(中庸 )“智、仁、勇三者,天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 者一也。”所谓的“一”就是诚。诚是真实无欺 ,是智慧,是仁爱,是力量。修身必先正心;正 心,必先诚意。(中庸)
• 4、仁是真实生命——仁则生,麻木则不仁。 • 5、仁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
15
万物一体为仁
• 宋明儒学的万物一体说即是仁学,其核心 思想是主张万物一体为仁。
• 从程颢到王阳明都认为,只有真正认识到 万物一体的人才是仁者;真正以万物一体 之仁而发出爱,才算达到了仁的境界。
•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同胞吾与) 。
• (乐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乐山。性与之合,故乐。仁和智都属于德性,非由 言辞可明,故孔子借山水以为形容。)
19
知命尽义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知其不可”是知命,“而为之”是“尽
义”。 • 一方面要承认命的存在与限制,另一方面
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学
• 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 来的内在的存在和文明,具有相当强 固的承续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对独立 的性质,直接间接地、自觉不自觉地 影响、支配甚至主宰着今天的人们, 从内容到形式,从道德标准、真理观 念到思维模式、审美情绪等等。
5
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 陈立夫《四书道贯》:
养诚明仁 浩 明者 然 德爱
家 经

人典

12
论语
• 孔子理论的重点: • 孔子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 为人之道包含:心地修养与“人格
完成”之两义。 • 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
13
“仁”的含义与特点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张问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做人处事能
• 忠道: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
仁且智
• 子贡曰: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 孟子曰“仁且智,圣也。” • 孔子倡导的是一种“仁且智”的德性生命。 • 1、孔子常以仁为主,仁智对显: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6
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 陈立夫《四书道贯》:
• 人从天道得到了五个字:公、诚、仁、中、行
。 •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也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对
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
• 孔子以“君子”风度、孟子以“浩然之气”庄 子以“至人”、“神人”“圣人”表达中国
人的精神气质。
7

• 公:就是无私,所谓“天无私覆,地无 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公道。
•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中极重要的美德,因为“中 ”则不偏私,不偏私事则无不平,人无不和。所 以中庸里说“极高明而道中庸”。
10

• 陈立夫《四书道贯》:
• 行:即乾卦所说:天健行,君子自强而不息 。
• “坐而言,不能起而行”非仁,“力行近 乎仁”(论语)。
11
• • • •
孟中大论
子庸学语
:::: 儒
尤其需要明白义而自我做主。 • 后者属于道德世界中的价值创造之问题。
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意义,不在命而在义。
• 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 【仅是《论语》提到“仁”字便有105次之多。】
9

• 陈立夫《四书道贯》:
• 中:天地间每一单位随时在行动中自我调节,并 与其他单位相互调整,使之不会发生冲突,各得 其所,各遂其生,而恰到好处,称之为“中和” ,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
• 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 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 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方 式……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 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 原则和基本方针,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学
• 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 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 它的思想理论已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 结构,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已 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儒家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学
• 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从个人和家庭的伦理到国家的典章 制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 的支配。
• 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学的具体成 就主要在于他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 政治和社会秩序。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学
•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写 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