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识人用人之道

解析识人用人之道

解析识人用人之道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千难万难”莫如“人心隔肚皮”哪!可见“人心不古”、“人心高深”、“人心难测”;对人心的识别,是“横看秦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一印象可识别人心:从对方的举止容貌可识人心;从对方的眼神可识人心;从面部表情的变化可识人心;从对方的体型坐相可识人心;从对方的衣着服饰可识人心。

言语心声可识别人心:闻其声可知其人,从声音的清浊可识人心;从语言的风格可识人心;从言辞的锋芒犀利可识人心;从笑声中可识人心;从谎言中可识人心,还可以识别什么是假言假语,什么是花言巧语。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识别小人:识别出什么是阿谀奉承之人;什么是落井下石之人;什么是好拍马屁之人;什么是好耍阴谋诡计之人。

识了小人还要识能人:什么是专才;什么是全才;什么是精才;什么是帅才;什么是最需要的人才;什么才是“国际型人才”。

识人须有识,这是不容怀疑的公理。

所谓识,就是指见识、胆识,或者叫远见卓识,主要是能够把事物发展规律,给予恰当处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创新。

具体讲,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战略眼光和预见性,能看准时代前进的方向,善于驾驭各种坏境,即所谓"识时备者为俊杰";二是在工作上能发现和解决关键问题,抓住突破口,找开新局面;三是对事物具有一定深度和独到的见解,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力的判断力。

识人需要有胆有识,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力和判断力。

识人需要有胆有识,无胆无识是决不能发现人才的。

清代诗歌理论家叶燮将诗歌所表现的客观现实概括为:理、事、情;把诗人主观能动性地反映现实在内在因素归纳为:才、胆、识、力。

他讲的识,指的是辨别能力,认为才、胆、识、才四者交互作用,四者这间,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

""惟有识,则有非明","识明则胆张","人惟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 "且夫胸中地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而亦无益,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日多,多益为累。

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头绪既纷,无从割择。

中且馁而胆愈怯,欲言而不能言。

"叶燮还指出:"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背道".也就是说,无识之人,写诗是注定写不好的。

叶燮之后,清人章学诚把识与志结合起来论述,认为文史人才有无"志识"是带有根本性的一件大事。

他形象地比喻说:文辞,犹三军也;志识,其将帅也。

文辞,犹舟车也;志识,其乘者也。

文辞,犹品物也;志识,其工师也。

文辞,犹金石也;志识,其炉锤也。

文辞,犹财货也;志识,其良贾也。

文辞,犹毒药也;志识,其医工也。

在章学诚看来,"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也就是说,光会写得一手文章,还不行;要想成才,要想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必须有"见识".这一点与王安石讲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所见略同,都是高于当时世俗陋儒的见解。

一定的社会,时代,对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埋头于自己所专的业务领域,不看时代需要、历史要求,就很难与时代合拍。

顺应历史潮流出现的人才,叫"应运而生"的人才。

这种人,即使一时学问不多,但靠其在识的方面高人一筹(也即平常讲的"方向正确")即可在实际头争中,不断增长才干,而成为以人民对历史贡献较在的人。

反过来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学问一大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终于没有什么作为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

识人要有识,就是指识人用人时要有胆有识。

一般来说,用人只用内行人管内行人,这样对做好管理工作才有把握。

但有胆有识的人,敢于打破常规,用外行人管内行人。

即最初看来是外行,但有发展前途,会由外行变内行。

松下就是这样善用外行管内行的人。

当然,识别人心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切忌以貌取人,不要嫉妒他人,不可轻信他人,不能小气量人,大肚能容别人,透过假像看真人。

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刺探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

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

具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认识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现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说洒地辗转于生活的竞技场中,把人生的“发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用人的前提是选人,识别人不仅仅是看一个人冰山以上的部分,看一个人的学历、学位、资历,更要看一个人的潜在素质,也就是冰山以下的部分。

人的素质决定着他的工作绩效,就像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企业家与我们交流时,曾感慨:在重要的岗位上选错一个人,与选错了配偶一样的叫人后悔不迭。

中国有句古话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人要有坚忍的精神,但这句话对于选人用人却是大谬:明明有更适合当做针来使用的材料,你为什么偏偏花那么多工夫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呢?针有针的用处,铁杵原来也有铁杵自己的价值,这个磨的过程,就是一种时间上、资源上的巨大浪费,还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无论如何都不是理智的选择。

专业水平与胜任素质并重在选拔人才,特别是在招聘中,管理者往往过于注重一个人的学历、背景,而对人的用途素质却严重忽视,这是造成人才选拔失误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一些管理者只认那些已出成果的甚至已经名扬四海的人才算为人才,有这样的人才观,也就难怪有人“目中无人”了,也难怪会说“是人才当然要尊重,不过我还没有见到”之类的话了。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这只是冰山的外显部分,而更大的、更主要的部分即用途素质,却是内隐的、深藏的。

只有做到专业水平与胜任素质并重,才能真正做到正确地识别人。

胜任素质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外事局、国务院选拔外交官一事。

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其原因在于传统能力测验预测效率低导致不公平。

当时,哈佛大学的麦克里兰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外事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麦克里兰博士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麦克里兰发现三种核心胜任力即胜任素质: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对他人的积极期望;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

麦克里兰博士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此后,胜任素质的概念在企业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智商与情商并重相对于情商而言,对一个人的智力进行决断相对比较容易。

一位企业家曾经对我们感慨,说:“我见过许多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的人,我从没见过一个情商很高但智商很低的人。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能调控自己。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

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工作能力与敬业精神并重这里说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有一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由于业务的需要,要招聘大量员工,包括飞行员、修理师、地勤人员、空姐等。

全球各地闻讯而来的应聘者济济一堂,经过几轮的筛选,还有大量的人。

最后,西南航空公司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招聘策略,把所有参加面试的人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大约20人,不同职位的应聘者全都混在一起,然后,公司的面试主考官只要求他们上台来作几分钟的演讲,讲三件事:一是介绍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二是你来这里应聘什么职位,三是你为什么能应聘这个职位。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既不是考察候选人的口才,也不是考察他们的形象、表现力。

比如,对机械师,从胜任能力上说,并不需要他有非常好的口才,也未必需要特别出众的形象。

西南航空公司的主试人员根本没有考察在台上演讲的这些人,而是在考察另外与他同组的19个人在干什么。

这些人当中,有的在非常专注地倾听,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在忙自己的什么事,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在悄悄地做着上台前的准备工作。

西南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服务意识最强的公司,服务意识的基础是关心人,如果一个员工对人都不关心,怎么会有服务意识,哪里来的敬业精神?所以,公司通过这一招,把那些他们认为不符合“服务”、“关心他人”这一理念的人都淘汰掉了。

决不考虑被淘汰的应聘者的资历、学位。

1,要塑造“好人缘”的公众形象“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第一,要有容人之量。

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呢?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第二,做人要厚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

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

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

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第四,要诚以待人。

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

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

第五,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

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

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

为什么呢?首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其次,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其一,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

其二,“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