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教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教案
医学影像学
授课方式
理论+试验(多媒体+观看教学片)
授课章节
第二章骨关节系统
授课时数
理论9+实验3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
教材版本
《医学影像学》
人卫第6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骨关节系统影像检查技术,了解各种检查技术价值与限度。
2.熟悉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3.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4.掌握长骨骨折、脊柱骨折、椎间盘病变,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结核、退行性骨关节病以及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0.2学时)
四、超声成像:USG成像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0.1学时)
五、磁共振成像(0.2学时)
1.MRI的成像基本原理及图像特点。
2.TR、TE、T1加权、T2加权、SE序列、三维成像及流空效应等概念。
3.MRI的临床应用
六、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0.4学时)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1.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点。
2.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
课外参考文献或书目
无
备注
通过对医学影像学总论章节3个学时的讲解,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及最新进展;
2.熟悉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3.掌握X线特性、成像原理及检查技术;了解X线诊断价值及限度;
课外参考文献或书目
无
备注
采用幻灯教学,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同时,还使用观片灯观看教学片,结合相关病例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践,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通过骨、关节系统12学时理论与实验内容的讲解,达到了以下教学目的:
1、了解骨、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
2、熟悉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3、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4、骨肿瘤: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肿瘤——骨肉瘤。
良恶性瘤的基本特点及鉴别要点。
5、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病变的线、CT、MRI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2、掌握骨关节外伤,化脓性骨髓性及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退行性骨关节病以及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
难点:化脓性骨髓性及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退行性骨关节病以及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
1.课堂讲授,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集中讲授;
3.实验教学以3~5人/组分组教学,观看临床常见病例的影像教学图片,加深对理论部分内容的理解,提高临床阅片能力。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医学影像学》最新进展;
2.补充临床典型病例的影像学图像,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点。
教学辅助手段(挂图、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
1.课堂讲授,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集中讲授;
3.实验教学以3~5人/组分组教学,观看临床常见病例的影像教学图片,加深对理论部分内容的理解,提高临床阅片能力。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医学影像最新进展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骨折、骨髓炎及良恶性骨肿瘤包括骨囊肿、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根据X光教学片请学生描述它的X线表现及诊断标准。
各影像检查的方法的优劣、适应范围、价值与限度,并正确选择应用。
七、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0.4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X线特性及X线成像原理。
3.X线、CT、MRI、USG图像特点、临床诊断价值及限度。
难点:1.X线、USG、CT、MRI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辅助手段(挂图、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
11、关节肿胀 12、关节破坏
13、关节退行性病变 14、关节强直
15、关节脱位
四 常见病的X线表现(5学时)
1、骨折:讲授骨折、儿童骨折的特点及常见部位的长骨骨折、脊椎骨折。
2、骨、关节化脓性概论感染:结合病理和演变过程讲授由急性转为慢性骨髓炎。
3、骨、关节结核:讲授骨、干骺端结核、脊椎结核以及关节结核X表现。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医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
授课时数
3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五年制
教材版本
《医学影像学》
人卫第6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及最新进展;
2.熟悉医学影像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3.掌握X线特性、成像原理及检查技术;了解X线诊断价值及限度;
4、掌握骨关节外伤,化脓性骨髓性炎、骨关节结核、退行性骨关节病以及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
教研室:影像学教研室教师曾亮年月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医学影像学
授课方式
理论+试验(多媒体+观看教学片)
授课章节
第三章呼吸系统
授课时数
4.了解CT、MRI、USG成像原理、常用检查技术,熟悉其图像特点;
5.熟悉不同成像技术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
6.了解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正确选择应用;
7.了解信息放射学,了解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定义及临床应用。
教研室:影像教研室教师曾亮2010年2月10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2.X线的特性及X线影像形成原理。
3.自然对比与人工对比的概念。
4.透视、摄片、断层及造影检查方法。
5.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及综合应用。
6.X线图像的解读、X线诊断步骤。
7.信息放射学,CR、DR的概念。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0.5学时)
1.CT的基本原理。2.CT的成像特点、CT值的概念。
3.CT的检查方法:平扫、造影增强。4.CT诊断的临床应用。
4.了解CT、MRI、USG成像原理、常用检查技术,熟悉其图像特点;
5.熟悉不同成像技术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
6.了解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正确选择应用;
7.了解信息放射学,了解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定义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第一章 总 论(3学时)
一、X线成像(1.5学时)
1.X线的发展史和X线机的基本构造。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第二章 骨关节系统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0.5学时)
骨与关节的摄片、CT、MRI及血管造影方法。
二 正常X线表现(1.5学时)
三 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2学时)
1、骨质疏松 2、骨质软化
3、骨质破坏 4、骨质增生硬化
5、骨膜增生 6、骨及软骨内钙化
7、骨质坏死 8、矿物质沉积
9、骨骼变形 10、周围软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