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去世后,《黄河船夫曲》久唱不衰,《搬 水船》由李进福等接班,特别是李进文当老艄、 王永宁扮陈姑娘,使《搬水船》艺术发展到了最 高峰,县城调演受到表彰。当2003年央视“魅力 12”播出后起之秀李进元、王长生唱的《黄河船 夫曲》时,荷叶坪村村民听到原汁原味的船夫曲, 群情激奋,高兴异常。 目前,《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 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 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 表性歌曲。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 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 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 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 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 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 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 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 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 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 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


பைடு நூலகம்
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佳县螅镇荷叶 坪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 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 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延安鲁艺学院组织学生去 慰问河防将士,有安波、关鹤童、张鲁、刘炽4人,在佳县 黄河边上收集民歌,《黄河船夫曲》被整理发表在《陕甘宁 老根据地民歌选》上。1952年,文化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 集整理陕北民歌,曾到荷叶坪村采访了李思命,并将《黄河 船夫曲》编入《陕北民歌选》。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音乐家马可先生编写的《中国歌舞》,对这首民歌的曲调、 旋律及水船舞蹈形式作了详细介绍,竭力称赞李思命这位生 活在黄河岸边的老船公和民歌手。1963年端午节,李思命 因病去世,享年73岁。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可列入 世界艺术殿堂的伟大歌曲。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 以其质朴的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 乐观向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 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 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就歌词看,完全 由对等问和答组成,属于最典型的民歌特色。但是,问和 答分别以“几十几”和“九十九”对应,听众聆听之时, 不由得既惊叹于黄河的艰险和迷人,另一方面,对于在黄 河边祖祖辈辈生活的陕北人民也产生深深的敬意。 我们的民族,正和黄河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和艰险, 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命运,抛头颅洒热 血,无数次在民族危亡关头掌握住船舵,使得我们民族摆脱 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终于能够把握住自己民族的命运,我 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里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就和 歌曲里的艄公一样最终在黄河面前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首 伟大的民歌,催促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要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 行深深的思索,警醒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仍然在艰险曲折 中,仍然时刻需要我们去奋斗和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首民歌是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的最精炼也最美的史诗!


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是一首 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 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 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 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 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 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 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 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 激烈的民族矛盾。 (这首陕北民歌是冼星海听到后改变成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 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