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在‚古今之争‛中,圣萨尔兰、夏尔〃贝洛、封特奈尔、圣〃艾弗蒙等‚重今派‛宣称‚面对古人,不对之屈膝‛,古人‚同我一样也是人‛,而布瓦洛、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崇古派‛则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双方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反驳对方的观点。

‚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冲突,‚重今派‛与‚崇古派‛的争论,中心问题是模仿还是独创的问题。

双方在论辩中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J.A.施莱格尔的《莎士比亚和安德列阿斯〃格里夫斯之比较》、莱辛的《汉堡剧评》、A.W.施莱格尔关于欧里庇得斯和拉辛笔下有关菲德拉题材比较研究的文章。

在法国,孟德斯鸠曾比较不同节奏语言的诗歌,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臸订出总体文学诗歌格律的理论。

伏尔泰则写了《论史诗》一文,采用比较古代和近代各个国别文学中史诗类型的方法,以提炼史诗类型的本质因素,从而综合臸订出总体文学史诗类型的理论。

狄德罗的《理查逊颂》则把英国的理查逊与法国的拉辛相比较。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在拉辛、莎士比亚等的比较中批驳古典主义,鼓吹司汤达式的‚浪漫主义‛,并初步确立了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原则。

在这个时期,还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

一位是被梵〃第根誉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的斯达尔夫人。

她的《论文学》、《论德国》对后来法国的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她提出:‚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成为别的民族的向导。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竭诚欢迎外来的思想,因为殷勤待客人只会对主人有利。

‛(法)斯达尔夫人.论德国.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7 ③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67(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3二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萌芽比较方法在中国学者的文学研究中早已有之。

像孔子对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区分,荀子明道、征圣、宗经三义合一的文学观,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

汉文化圈内各种特质的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交流,激发了人们本能的比较思维。

然而这种一国文化之内的文学比较,我们不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的萌芽。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史书便开始大量记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往来。

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这样的记载:‚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转引自:道安.比丘大戒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参见:孙景尧.沟通.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45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也经中国化的阐释而获得了别样的面目。

比较活动渗透了整个佛学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对佛学的创造性接受视为广义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当然,它们也是专门化的比较研究如渊源学、文类学等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看,佛教文化与非宗教性的儒道文化相遇以后,双方互相妥协和消化,前者逐渐‚蜕化为国有‛。

佛学经历了魏晋玄学清谈期、隋唐禅学清谈期、宋明理学清谈期,从一种宗教学说演变为一种中国式的思想学说。

佛学的影响广被民间和知识界,从而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流变。

从文类来说,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俗讲与变文、宝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支道林、谢灵运、颜延之、沈约、徐陵;隋唐的寒山、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北宋苏轼;明宋濂、李贽、公安三袁;清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等等诸多文人都与佛学有不同层次的遇合。

佛学对中国文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像以佛理说诗的‚顿悟说‛、‚言语道断说‛、司空图的‚韵味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都是受惠较著者。

由于这方面的专门论述较多,故此处不赘。

第二次大的文化交流起自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

而从鸦片战争起,西学东渐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下面先分析鸦片战争前基督教文化与儒道佛文化相遇时知识界的比较活动。

基督教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便已传入中国,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禁。

当时称为‚景教‛,有著名文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流传于世。

但景教对当时的中国文化未产生重大影响。

自1517年葡萄牙商船首次出现于中国海岸起,基督教以及相携而来的西方科技与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西方传教土在传教的同时,大量地介绍了近代欧洲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他们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协助下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在此背景下,兴起了一阵不小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

明末‚西学派‛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人与清代的薛风祚、梅文鼎、王锡阐等人对中西文化所有的比较心得往往能够从浅层的‚格义‛而深入到探究整理的‚况义‛,对文化的内部机臸作细微的体认。

徐光启称之为‚理想符合‛、‚来相印证‛。

转引自: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长沙:岳麓书社,1987.972参见:孙景尧.沟通.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53~54杨周翰.镜子与七巧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4林纾.贼史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30~33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同上书.3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51~75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9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形成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形成比较文学在西方的正式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并且得到广泛使用;二是在大学里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并出现了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三是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四是出版了真正意义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学位论文、工具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19世纪初期,其发源地是法国。

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的两位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在1816(一说1818)年,编选了一本文学作品集,题为《比较文学教程》,收集了古代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的作品选段。

这本书虽然没有涉及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但已开始把本民族或本国的文学与外民族或外国的文学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开始了对两种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系统的文学比较,反映了人们当时普遍存在的对文学的世界性现象的觉醒,以及对这种现象进行历史研究的努力。

使‚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在法国流传开来,并得到广泛运用,维尔曼、安培、圣伯夫三人功不可没。

1828年前后,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授《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再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并论证了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彼此间的影响、18世纪法国作家在意大利的影响,实践了他提出的理论:‚要通过一幅比较图表,说明法国从外国文学中所接受的东西,以及它所给予外国文学的东西‛,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维尔曼是法国第一个划出了主要的文艺思潮,并提出国际间文学的相互影响的学者,所以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伯夫称他为‚最光辉、最机敏、最雄辩的文学家‛,法国的学者则称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大学者安培的儿子、文学史家安培早年就希望致力于各种诗歌的比较。

1830年,他在马赛讲授《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史》,公开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主张——通过对南北文学的研究,以寻找美的本质。

他认为比较研究的范围越是广泛,所得美的本质就越是完善。

他把这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称为‚文学艺术的哲学‛,认为它应从一切民族文学艺术中抽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32年,他在巴黎大学所做的题为《论中世纪法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的开幕式报告中更是大声疾呼:‚先生们,我们进行了这种比较研究,没有这种研究,文学史是不完善的。

而假如我们经过比较以后,茅塞顿开,找到了外国文学在某一点胜过我们的文学,我们有见地并公开地承认人家的进步,那我们会以做这样的人而感到无上光荣,会以这种离经叛道而引为自豪。

‛(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23(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9自从维尔曼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比较文学讲座和1832年安培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史‛的讲座之后,世界各国群起仿效,许多大学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