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
旧解释的原则B.立法解释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司法解释则不能C.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但其结论没有超出国民预测的可能性D.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有意诬告陷害他人构成诬告陷害罪,但检举失实就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这是适用反对解释得出的结论
2、按照( B )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
3、李某意图杀死张某,携带匕首尾随张某到一偏僻处,正准备下手,突然下起了大雨,张某急忙跑向附近一户人家,李某见状只得罢手返回,李某的行为属于(A)
A、犯罪准备
B、犯罪表示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4、关于特殊主体,下列哪一项说法不正确?( A )
A.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罪的组织者,具备特殊主体的身份
B.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行犯,但是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
C.一个小伙子在酒吧庆祝他14周岁生日的聚会上与别的顾客发生争执,打死了其中一个人,他不负刑事责任
D.汪某(16周岁)被盗窃惯犯朱某胁迫,于某日深夜潜入某公司内盗窃价值5万的汽车配件(案发后如实供述其盗窃事实且积极退赃),对汪某不追究刑事责任
5、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在于( D )
A、是否由单位组织实施
B、是否涉及众多被害人
C、是否涉及巨额资金
D、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6、下列哪一项最恰当地指明了伪证罪的主体范围( A )
A、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B、证人、鉴定人、记录人
C、证人
D、证人、鉴定人
7、下列描述中哪种情形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C )
A、交通肇事致3任死亡,负事故次要责任
B、交通肇事致2人死亡,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C、交通肇事致1人死亡,负事故主要责任
D、交通肇事造成财产损失无能力赔偿数额2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负事故的只要责任者。
8、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 )
A.乙开枪射击毛某,没有击中,但毛某素来胆小,被枪声惊吓以致死亡。
则乙的行为与毛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深夜甲尾随妇女胡某,待其行至没有路灯的路段时欲将其强行奸淫,胡某拼命反抗,结果不慎跑到马路中央并被过往的车辆撞死。
则甲的行为与胡某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丙将房某打成重伤,房某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认为其伤势已致命需要立即手术。
但就在医院要对房某实施手术之际,当地发生地震,房某被震落的吊灯砸死。
则丙的行为与房
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丁将姚某约到山上并欲将其杀害,对其一顿暴打后,丁见其失去知觉,以为其已经死亡,便自行下山。
但姚某在一段时间后醒来,因受伤而精神恍惚,在下山时不慎摔死。
则丁的行为与姚某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9、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D)
A.他参与的
B.他组织、领导的
C.他指挥的
D.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10、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
A.犯罪之日起计算.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
1、按照解释的效力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属地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4、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5、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6、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7、根据屈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8、(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9、有期徒刑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10.追诉期限通常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
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3、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4、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5、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6、刑罚: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7、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胡某,男,63岁,退休职工。
2012年12月,胡某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很多名贵花草,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为了防止他人偷窃,胡某在院墙上私自安装了电网,并在墙上书写了“有电,危险!”的警告语,还在墙外插了两块写有同样内容的警告语。
2013年5月9日晚8时许,**农场职工王某和龙某扛着钢筋·电线等物经过胡某家时,王某不慎将钢筋触碰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
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
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
胡某听到喊声,知道出事,马上切断电源,并同闻声赶到现场的附近群众一起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
随后,胡某向所在地派出所报案并详细说明了全部情况。
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罚原则12分)。
答案:(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其行为应当按照(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定罪处罚。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胡某预见到了私自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的后果,但其轻信以书写警告语、插警告牌等方式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过失犯罪定罪处罚。
(4)胡某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或者放任致人伤亡,而是由于其预防措施不足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非故意。
(5)胡某预见到了可能产生的后果并采取了自认为有效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也不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6)胡某报案并详细说明情况的行为符合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属于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案例二:
王某,男,2l岁,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尚未工作。
2014年6月4日,王某和两个同学吃完晚饭后在街上散步,行至县城城北的某某路时,不小心踩着该地有名的“阿飞”吴某的脚。
王某向吴某道歉后与同学继续前行。
吴某却赶上王某并从背后踹了王某一脚,将王某踹倒在路边的栏杆上,王某的门牙被磕断。
王某无比气忿,便打了吴某一拳。
吴某于是把几个同伙叫了过来,随即将王某围住一顿暴打。
混乱中,王某摸出裤兜里正好带着的一把水果刀,挥舞着试图冲出人群。
谁知,一刀刺中了吴某的心脏,吴某倒地身亡。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只答处理原则13分)
评分要点:
答案:
1.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3.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梆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及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贵任。
4.本案中,王某在受到吴某等多人暴力侵害的情况下,以挥舞水果刀的方法实施防卫,以求逃脱围改,虽然造成吴某死亡的结果,但其既无伤害或者杀害昊某的故意或者过失,其行为也并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完全符合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及其特别防卫权的规定,因此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