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第5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网络图论是网络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1、图:抽象表达事务及其特定关系的数学形式。 G=(V(G), E(G)) 其中:V={Vi}={V1,V2,…Vn},称为顶点; G={ei}={(Vi,Vj)},称为边。
有时要对每个边赋一权值W(ei),即G=(V,E,W)称为赋权图。

三、网络分析方法
1.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 • 网络权阵(邻接矩阵的延伸): • 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W={Wij} Wij>0, 当i,j有边连接时; Wij=无穷,当i,j有边连接时; Wij=0, 当i=j时;
• Dijkstra(迪杰斯特)算法
思路:对结点不断进行标号。每次标号一个结点,标号 值为从给定起点到该点的最短路径长;标号一个结点 时,同时对所有未标号结点给出暂时标号——当时能 够确定的最小值。 算法步骤: (1)令起点标号为0,其它为无穷; (2)对所有未标定结点给出暂时标号——min(j的旧标 号,i的旧标号+Wij);(i是前一步刚被标定的结点) (3)找出所有暂时标号最小值,作为相应结点的固定标 号; (4)重复进行以上两步,直到指定终点被标定为止。
2、坡向分析
坡向即法矢量在XOY平面上与南(X轴)的夹角。
求出的坡向有与X轴正向与负向之分,要看坡向 变量A(j)与B(j)的符号。 实用中还可将坡向综合为平缓坡、阳坡、半阳坡、 阴坡,分别以1、2、3、4、表示。
3、曲面面积计算
单元曲面的面积可用该单元边的中点所建立的矢 量a’、b’即它们所确定的法矢量n’的模来确定:
§5.5 空间统计分析
一、变量筛选分析
GIS中存有大量原始数据,一般在分析之前,要用具体的 分类算法,对数据进行简化。 关键变量分析法: 利用变量间的相关矩阵,由用户确定阈值,从变量全集 中选择一定数量的关键独立变量,以消除其它冗余的 变量。
二、变量聚类分析
将一组数据点或变量,按其性质上亲疏远近程度进行分类。 两个数据点在m维空间的相似性可用其在变量空间中的距 离来衡量:
2、图的计算机表示- 邻接矩阵和关联矩阵
(1)邻接矩阵: 对于一个具有V个顶点、e条边 的无向图,可由顶点集V中 每两点间邻接关系唯一确定。 对应矩阵D(G)={dij}是V×V 方阵,称为邻接矩阵。
其中dij=1 dij=0 =j。
Vi与Vj邻接; Vi与Vj不邻接 或i
(2)关联矩阵
对于一个具有V个顶点、e条边的无向图,关联矩阵是V×e阶矩阵, 每个结点对应一行,每条边对应一列: A(G)={aij} V×e 其中aij=1 Vi与ej关联; aij=0 Vi与ej不关联。
(4)Erase:保留以一 多边形为控制边界外 的所有多边形要素
(5)Update:删除重叠 的部分
(6)Clip:一图层的 边界对另一图层内 容的截取
二、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和分析
• • • • 参与分析的两个图层的要素均为矢量数据; 虽然数据量小,但运算复杂; 叠和后产生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多边形; 算法见图5-23。
2.逻辑并运算(A
OR B)
例如:要知道全部黏性土壤和全部小麦地地情况, 就可对黏性土壤子集A和小麦地子集B做逻辑并运算。
3.逻辑差运算(A
NOT B)
例如:用户要求查询黏性土壤上没有种植小麦地 地土地,就可对黏性土壤子集A和小麦地子集B做 逻辑并运算,求其补集C=A-B。
4. 逻辑异或运算(A
其中:ISG1和ISG2的值由x和y的符号决 定:
注:x和y为起、终点间的坐标差。
• 剖面线相邻交点间距离计算:
•有了高程ZZk、SS,再设定水平、竖直比例尺,即可绘图
§5.2 空间叠和分析
一、空间叠和分析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将同一地区的两层对象叠 和,以 • 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 性特征:用于搜索同时 具有几种属性的分布区 域--空间合成叠和
(3)输出 地形类型图
三、地学剖面的绘制与分析
对于DEM={Zij},只要给定剖面线的起点(i1,j1)和终 点(i2,j2),即可求得剖面线与网格交点的平面位置 和高程,进而作出剖面图。
因剖面线的角度 不同,分别求的 是剖面线与横线 的交点(斜率<1 时)和与纵线的 交点(斜率>1 时) 。
• 现以求与横线 的交点为例说明:
将两个不同图层的多边形叠和,产生输出层的新多边形和 新多边形的多重属性。形成各种应用功能。如ARC/INFO 的6种多边形叠和命令: (1) Union:输出层保留输入图层 的所有多边形要素。
(2)Intersect:输出层保留输入图 层共同的多边形要素。
(3)Identity:保留以 一多边形为控制边界 内的所有多边形要素。
第5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GIS 的特点在于--空间分析
GIS不但实现自动制图,更主要的目的是分析空间数据,提 供空间决策信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最主要特征。
• 空间分析目的:
通过对空间数据的深加工,获取新的信息。
• 空间分析:
根据地学原理,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 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演变等 信息。
如:查询所有高速公路并用红线表示: Set Color Red Patten Dashed For Roads Where Type=“Highway”
(3)指数模型:当实体的影响度(Fi)随距离(ri) 的增大而呈指数衰减时:
二、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方法 • 例1:研究区10km2内由三条道路。进行道路通达度
的缓冲区分析。
1. 计算各道路的综合规模标准化指数f0
2. 计算各道路的最大影响距离
得A、B、C的d0分 别为500、350、 100m。
DTM={Z i,j} Z i,j 为栅格结点(i,j)上的地面属性。当属性为高
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
一、地形因子的自动提取
先计算每一地表单元(由相邻四个网格点确定)的法矢量: (1)标准矢量P的计算
(2)基本矢量a、b的计算
(3)法矢量n的计算
具体应用:
1、坡度计算 即计算地表单元的 法矢量与Z轴的夹角。
(1)P-中心问题
从m个候选点中,选P个供应点,为n个需求点服务,并使 得从服务中心到需求点间的总距离(费用)为最小。 • 问题可描述为:
Xij 需求点有中心j服务时为1;否则为0; Yj 任一候选点被选中时为1,否则为0。
• Teitz-Bart算法:
(2)中心服务范围的确定
确定一个服务设施在给定时间或距离内,能够到达的区 域范围。
二、空间网络的类型和构成
1、类型
最主要的类型:
• • • 道路型:交通网的拓扑结构 树型:河流 交错型:城市地下管网(具有复杂的纵横断面)
2.构成要素
(1)结点:两条路径的交点。(属性:方向数,资源数量) (2)链(弧段):连接两结点的路径(长度,速度,流量) (3)障碍:资源不能通过的点(无属性) (4)拐角:资源运动方向变化处(表5-12) (5)中心:接受或发送资源的结点(服务半径,最大容量) (6)站点:装卸资源的结点(装卸量)
3. 实施缓冲区操作
设定di值->求取Fi 值->输出缓冲区图 形
• 例 2:城市道路拓宽工程,确定搬迁房屋。 1. 道路图
2. 建立道路缓冲区
3.叠置分析
4. 分析结果
三、建立缓冲区时应注意:
(1)缓冲区发生重叠时的处理
• 多个特征缓冲区重叠时的处理
•同一特征缓冲区重叠时的处理
(2)对特征规定不同缓冲宽度时的处理
• 常用空间分析方法
数字地面模型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网 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几何分析;空间数据查询。
§5.1 数字地面模型分析
•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
以二维平面上有限的离散点来模拟地表某属性的连续 分布。
• 基于栅格的DTM
按等间距规则采样(或内插)建立的DTM。
一、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模型
空间缓冲区分析(spatial buffer analysis): 对点、线、面对象
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环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对 周围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
可用的分析模型:
(1)线性模型:当实体的影响度(Fi)随距离(ri)的增 大而线性衰减时:
(2)二次模型:当实体的影响度(Fi)随距离 (ri)的增大而呈二次衰减时:
§5.6 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与查询
一、空间集合分析
(布尔运算):逻辑交(AND),逻辑并(OR),逻辑差(NOT), 异或(XOR);四种基本运算: 1. 逻辑交运算(A AND B)
例如:查询在黏土地上种植的小麦地C,可从土地利用图中得 到小麦地子集A,从土壤图上得到黏性图壤子集B,然后对两 个子集做逻辑交运算,得其交集C=A∩B。
8..淹没边界计算
• 设网格边长x,洪水 实际淹没高程为H,该 处平均坡度为,则
•淹没网格的高程一定在H2之下,故小于H2的网格均可 作为淹没区。以H2为临界值,对地形进行二值分类:
再与土地利用数据叠合,即可确定各类土地的淹没面积。
二、地表形态的自动分类
(1)拟定地形分类决策表;
(2)根据DEM数据文件,按以下过程自动进行地形 分类;
整个曲面的面积为各单元表面积之和。
4. 地表粗糙度计算 用对顶点连线L1与L2 中点的高差D来衡量。 D越大,说明4个顶点 的起伏变化越大。
5. 高程即变异分析
该单元的平均高程:
该单元的相对高程:
标准差及高程变异:
6..谷脊特征分析
7..日照强度分析
根据坡度、坡向、太阳变化,计算某点在某时刻 的日照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