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房室肥大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P波时间正常。

注解:“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

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2.5mV,SV1+RV5≥3.5mV(女),4.0mV(男)●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心电轴左偏。

注解: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

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②V1~V3导联的S波电压之和(∑Sv1~3)>38mm;)>23mm;③I II aVL导联的R波电压之和(∑R I、II、aVL④∑Sv1~3+∑R I、II、aVL>54mm;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avR>0.5mV, R/Q>1;●RV1>1.0mV, RV1+SV5>1.2mV;●V1导联中R/S>1,V5导联中R/S<1,V1导联波型呈qR型或R型,rsR’型,V AT>0.03秒;●电轴右偏,多>+110度;●V1~V3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倒置或低平,有的可出现右房增大的肺性P波。

注解:五,双侧心室肥大(Bilateral Ventricular Hypertrophy)●只表现一侧心室肥厚的特征,多见左心室肥厚的图形;●近似正常的心电图,有时仅有QRS综合波增宽切迹,ST-T改变;●同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厚的图形。

注解: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当双侧心室肥厚时,多表现左心室肥厚的图形。

或由于两侧的电压相互抵消,故出现大致正常心电图。

目前认为诊断双侧心室肥厚的标准是:出现左及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改变,尤其是右心室肥厚图形;电轴左偏;RV5电压异常增高;RV5+SV1>4.0mV。

冠状动脉供血不全一,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Acute Coronary Artery Insufficiency)●一过性S-T段移位,常见者为S-T段下移在V5、V6、II、III、aVF导联多见);●偶可表现为S-T呈损伤型抬高和T波高大,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一过性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多出现在V5、V6、II、II、aVF导联,可与S-T段移位同时存在或单独存在;●出现一过性Q波或QS波;●U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出现一过性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Chronic Coronary Artery Insufficiency)●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低平,双向,出现“冠状T”即T波升支与降支呈对称性倒置;●S-T段缺血型下移,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普遍下移。

注解:以上心电图诊断并不是特异性的,须结合临床资料,全面观察分析才有助于诊断。

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存在,与胸痛症状有联系的心电图改变,常有助于诊断。

三,典型心绞痛(Typical Angina Pectoris)●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一般以左胸导联常见,也可见于肢体导联;●T波由原来的直立变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倒置的T波常较深,呈“冠状T”改变,或T波变得异常高尖,然后再变为倒置;●可见一过性异常Q波;●U波倒置;●偶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并行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等。

四,变异型心绞痛(Varint Angina Pectoris , Prinzmetal Angina Pectoris)●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抬高的S-T段有时呈单向曲线,但发作后可恢复正常;●原来倒置的T波变为直立,出现“伪改善”;●T波增高,轻度发作时,T波由原来的低平变为直立。

如发作严重,在S-T段上升的同时,T波可变高尖,有时比S-T段上升还要显著;●严重发作时,可见有R波增高、QRS综合波变宽;●少数病人在发作时可见U波倒置;●发作时间较长,缓解后S-T段恢复正常,但出现T波倒置;●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个别可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注解:变异型心绞痛是指胸痛发作与运动或情绪波动无关,常于夜间或清晨休息定时发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30分钟。

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有重要诊断意义,在发作时几乎都有明显改变,要注意与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进行鉴别。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或(和)钙通道拮抗剂,预防发作首选钙通道拮抗剂。

心律失常一,心律失常的分类●激动起源失常●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传导障碍所致的心律失常二,激动起源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2,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鉴别诊断:●2∶1、3∶1等规律的窦房阻滞规律性的窦房阻滞P-P是匀齐的,而窦性心动过缓常并发窦性心律不齐,注射阿托品后,窦性心动过缓频率可逐渐加快,窦房阻滞则可突然成倍增加。

●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3,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espiratory Sinus Irregularity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窦性P波●P-P间距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变短,呼气时延长,令患者屏气,心律可变规律;4,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Non-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窦性P波;●P-P或R-R间距相差>0.12秒,令患者屏气后,窦性心律不齐随屏气不消失,与呼吸周期无关;5,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Wandering Pacemakerwithin Sinoatrial Node)●窦性P波,但P波形态多变,PII导联总是直立的,PaVR导联总是倒置的;●P-R间期发生长短变化,但均>0.12秒;●P-R间期长短不一,一般P波愈明显P-P间期愈短;反之,P波愈小,P-P间期愈长。

6,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游走心律●在同一导联上,随着心律快慢的改变,P波的大小,形态及方向均逐渐发生变化,从窦性P波逐渐转变成交界区性P波,即PII导联直立,P波aVR导联倒置而转为PII导联倒置,P波aVR导联直立;●P-R间期,从P-R间期>0.12秒逐渐变成<0.12秒。

7,房室交界区游走心律(Wandering Pacemakerwithin Atrioventricular Node)●P波为逆行P′波,形态不一;●P′-R间期易变,均<0.12秒;●P′-P′间期长短不一;●P′波可以交替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前、之中和之后,而且每个QRS综合波均与P波有一定的关系。

8,窦性停搏(Sinus Arrest)(窦性静止)●在窦性心律之后,突然出现一段较长的间隙(窦房结暂停),无P-QRS-T波;●停搏时间长短不定,可能较两个正常心动周期长,也可能较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短;●在停搏之后,可以出现窦性心律,或者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

鉴别诊断:●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为窦房结暂停活动,在此时间内不发出激动,而窦房传导阻滞时窦房结仍发出激动,仅为个别激动不能下传至心房,故其长的间隙是正常P-P间距的倍数。

●未下传的房性早搏其特点:长间隙的前一个T波形态异常。

●严重窦性心律不齐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严重而持续的心动过缓,可合并有窦房传导阻滞,短暂窦性停搏,心率在24小动态心电图观察中可低于35次/分;●在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可以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较常出现“快慢综合征”,心律快时可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而平时为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过缓而出现一时性头晕或晕厥;●阿托品试验中窦性心律从来没有达到90次/分或出现交界性心律;●电生理检查不正常。

三、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1,房性逸搏(Atrial Escape Beat)●在较长间隙之后,出现一个与窦性P波不同的P′波,频率为50~60次/分;●P′-R间期>0.12秒;●QRS综合波及T波形态与正常窦性QRS综合波相同。

2,房性逸搏心律(Atrial Escape Rhythm)3,房室交界区逸搏(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Escape)●在一个较长的窦性搏动间隙之后,出现QRS综合波,其形态与窦性搏动相似;●P波可出现在QRS综合波之前、之中或之后。

凡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前的P′波,P′-R间期均<0.12秒,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后的P′波,R- P′间期<0.20秒,若>0.20秒,可诊断为逆行性I度房室传导阻滞。

4,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注解:个别的被动的异位节律称为“逸搏”,连续出现三次以上,即逸搏的持续状态,称为“逸搏心律”。

临床以房室交界区最多见。

诊断房室交界逸搏时要注意,在逸搏前后的P波,不一定都是逆行P波,也有不少是被干扰的窦性P波。

这可以从形态和固有周期而辨别。

5,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在较长间隙后,延迟出现的一个QRS综合波,其间歇多>1.5秒以上;●室性逸搏的QRS综合波宽大畸形,时间>0.12秒,S-T段和T波方向与QRS综合波方向相反;●室性逸搏可以逆传至心房,产生逆行P′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