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617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

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

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

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

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

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

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

通过实地调查,耳闻目睹了河源地区的真实情况,收集了有关资料,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黄河河源区的基本概况黄河河源区是指唐乃亥以上地区,流域面积为121972km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可分为三段,即黄河源头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至玛曲区间和玛曲至唐乃亥区间。

该区域内有高山、盆地、谷地和众多的湖泊、冰川及多年冻土地貌。

由于外应力作用,特别是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水流、冰川、持久强劲的风力等影响,不断对流域表层物质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沉积、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地貌景观。

唐乃亥站以上黄河干流河道弯曲、狭谷和川地相间,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水系河网发达,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有23条之多,大部分支流未设水文站点。

该区中部左岸自东向西横贯着山高坡陡、终年积雪的积石山山脉,与南部岷山相抵,迫使黄河干流围绕积石山的南侧、东侧、北侧流过,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弯。

黄河河源区内降水量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部黑河、白河流域的700mm以上逐步递减到源头区扎陵湖与鄂陵湖一带的300mm以下。

区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204亿m3,占黄河流域(不含内流区)水资源总量的28%,为黄河流域的重点产流区之一。

该区内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冰川融水及地下水。

由于该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等原因,区内工农业耗水量只有2.0亿m3左右。

位于青海省xx州xx县境内,1998年4月开工修建了小型径流电站一座,站坝址在鄂陵湖口下游17km处的黄河干流上。

单台机组已于XX 年12月运行供电,运转平稳,另一台机组也可望近期安装发电。

该电站为坝后式电站。

建坝后形成与鄂陵湖相连的平原水库,水库总库容达25.07×108m3,调节库容14.6×108m3,总装机容量为2×1250kw,年平均发电量0.175×108kwh,正常库水位情况下库区面积达657.7km2,最大坝高18m,坝顶长1521.63m。

坝区平均海拔4260m,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发电管、厂房、升压站及变电工程等部分组成。

总投资达8195万元(含调整概算投资)。

黄河河源区主要有藏、汉、回等十几个民族。

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90%以上。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2.3人。

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畜牧业基础薄弱。

黄河源头玛多以上地区,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北邻柴达木盆地,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

黄河源头区流域面积2.1万km2,干流长270km,河道比降为1.2‰。

该区属于高寒气候,地形相对低洼,排泄不畅,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泽湿地。

位于区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达1136.8km2,扎陵湖平均水深9m,鄂陵湖平均水深17.6m,两湖水面海拔4260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淡水外泄湖。

这里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无绝对无霜期,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4.6mm,蒸发量为1367.6mm,多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1℃,最低气温达零下53℃,大气含氧量为海平面的60%,冰期长达近7个月,全年为取暖期。

由于黄河源头区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决定了该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植被分布以大面积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及沼泽类草原为主。

牧草地占土地面积80%以上。

本河段河谷较宽,地势平缓,草滩广阔,滩丘相间,无明显分界,相对高差小,对径流的调蓄作用显著。

玛多至玛曲区间,流域面积6.5万km2,黄河流经山峡、丘陵、平原,右岸水系发育,最大的两条支流白河、黑河位于流域最南部,源头水系发达,中下游属平原、丘陵和沼泽地带,植被较好,蓄水能力强,是黄河上游的主要产流区,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00-874mm之间,多年径流量140亿m3,素有“黄河上游蓄水池”的美称。

玛曲至唐乃亥区间,流域面积3.6万km2,河道切割较深,地形复杂,水系较发达,右岸的切木曲、曲什安河发源于阿尼玛卿冰川,冰川面积约192 km2,每年融雪量约3.5亿m3。

区间植被较差,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620mm之间,多年径流量57.2亿m3。

三、调查见闻此次黄河河源区调查历时15天,调查从兰州开始,途径玛曲、若尔盖、唐克、久治、达日、玛多、牛头碑、唐乃亥、龙羊峡到西宁,由海拔1500m到4700m,调查了沿途的下垫面变化、牧区放牧、源头支流、湖泊、沼泽、湿地、水库及11个水文测站断面、测验设施设备、职工工作生活、吃水工程建设等情况。

1、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河源源头区的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据了解,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草场尚无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

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沙化现象更趋严重,在靠近黄河岸边的植被,因黄河水长期侵蚀,淘空了植被下面的流沙层,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塌陷沙滩。

位于黄河源头的xx县,素有“千湖”之称,全县有306万亩的水域,占全县面积7.38%,湖泊众多、星罗棋布,90年代初全县有大小湖泊4077个,但是,目前已不到XX 个,萎缩过半。

两大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近年平均下降了2m,湖面周边到湖中心的距离平均萎缩30m。

沿途可见,天然草场有相当部分已经变得非常稀疏,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沙化,xx县鼠害严重,鼠洞遍地皆是.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确实严重,走访xx县的牧民,他们的牲畜不如70~80年代的十分之一,生活已变得贫困。

从河源地区现状来看,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

另外,黄河源区卡日曲盆地存在明显的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与植被沙漠化现象。

2、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54万km2, 多年平均输沙量达8814万吨,既损失了土壤,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下游的河道淤塞、湖泊淤积萎缩、水利设施的危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下垫面自然因素,黄河源头区卡日曲在藏语中是“红色的河”,河水浑浊,红色泥沙很多,原因是存在大面积的第三纪地层裸露,植被覆盖度低;早期(更早新世)湖底沉积物暴露于地表,固结程度低。

这样的下垫面条件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地表径流流经该区时会携带大量泥沙,当其进入扎陵湖后形成较强的水下泥沙流,经初步滞流、沉积、净化,再流入鄂陵湖,水中泥沙自然减少。

也就是说,扎陵湖起到一个初级沉淀池的作用,对鄂陵湖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这也是扎陵湖比鄂陵湖消亡速度快的原因。

第二是气候因子,黄河源头区雨热同季,降水相对集中,为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6~9月为雨季,同时也是河源的高温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无论是对于基岩区还是对于第三纪地层区的水土流失,都极为有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