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试卷带答案评分标准2015中考语文模拟试题8

中考语文试卷带答案评分标准2015中考语文模拟试题8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8一、默写(12分)1.夜阑卧听见吹雨, 。

2.过尽千帆皆不是,。

3.,化作春泥更护花。

4.晶晶然5.天籁人籁,6.,在乎山水之间也。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献身精神的语句是:,。

9.《南园》中,表现作者急欲投笔从戎,杀敌建功的诗句是:,。

二、文言文阅读(12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0.解释带点的词(2分)(1)自余为僇人僇:(2)穷回溪穷:(3)披草而坐披:(4)引觞满酌引:11.给加点字注音(2分)(1)恒惴栗(2)斫榛莽(3)岈然洼然(4)攒蹙累积12.用原文填空(2分)(1)写作者完全被大自然美景所陶醉的一句是(2)作者初到永州认为自己游览很多的句子是13.翻译画横线的一句(2分)(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14. 本文是“”的第一篇,作者是。

(1分)1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西山的“怪特”在哪些地方?(可用自己话来答)(1分)答;16.在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1分)A.日与/其徒/上高山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D.自余/为僇人,居/是州17.下面各句中“而”与“而未始西山之怪特”中“而”相同的项是()(1分)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泉而茗者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诗歌欣赏(4分)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四.现代文阅读(一)(12分)我的四季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咸倍的体力。

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去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

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

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

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

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使会心安得多!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次。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18.作者以“生命如四季”领起全文,层次分明,寓意深刻,请在下面横线上进行填写,以完整地显示全文的脉络和内容。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青年时期,浇灌人生;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晚年时期,品味人生。

19在生命的春天里,作者面对自己的“不毛之地”是怎样做的?20.如何理解“我”收获的欢乐是“又酸又苦”的?21.为什么“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22.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想一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二)(12分)对手•敌人(1)赛跑是一种美丽的竞技。

(2)运动员们你追我赶,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运动员上场,心情或许紧张,但脸上蓄满春意。

枪声一响,他们在各自的跑道里,飞奔如箭,彼此互不侵犯,互不伤害。

胜利了,自然心花怒放;失败了,也是心迹坦然。

(3)拳击是一种遗憾的交锋。

(4)拳击手们你来我去,令人心悸魄动。

因为胜利的标准是击中对方次数的多少,甚至击倒对方,所以拳击手上场,总是横眉冷对,恨不得将对方一口吞下去,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以击中对方而后快。

失败者自然遍体鳞伤,胜利者也是鼻青脸肿,然后高举着拳头,迎接下一场更为激烈的挑战。

(5)赛跑这种竞技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运动员们都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好比赛跑。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应该是一条跑道,对手们奋力疾飞,奔向胜利的终点。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把生活视为拳击赛,把对方当作劲敌,虎视眈眈,不择手段,攻击对方,整垮对方。

这样,两虎相斗,非死即伤。

(7)1952年,史蒂文森在与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中失败,但他仍然得意地对自己的朋友说:“毕竟,除了我还有谁会与艾森豪威尔较量呢?”四年后,他与艾森豪威尔较量又告失败,他的朋友给他发来电报:“现在怎么样?”史蒂文森回电说:“除了我,还有谁会与艾森豪威尔作两次较量?”(8)26,虽败犹荣。

这是因为心态不同:败在敌人手下,谁都会咬牙切齿,伺机报复;而败在对手手下,则心服口服,要恨只恨自己“技”不如人。

(9)生活是赛跑,不是拳击;与我并驾齐驱者,是对手而不是敌人。

当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跑道上竞技的时候,只求尽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没有伤害别人,也未曾受到别人的伤害,即使败在对手手下,也会感到天高地阔,心平气和。

(选自《中国青年报》)23. 联系上下文,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赛跑这种竞技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运动员们都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

24. 品味下面的两个句子,试说说其表达作用:(1)“毕竟,除了我还有谁会与艾森豪威尔较量呢?”(2)“除了我,还有谁会与艾森豪威尔作两次较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文章(1)——(5)段,单独看也是一篇精致的美文,其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26. 将文章(7)(8)所叙述的这个故事用一句话讲出来,写在下边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 文章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试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8分)阅读下面的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甲:现在这广告怎么啦!老拿词语开涮呢!做蚊香广告,叫“默默无蚊”;做女帽广告叫“一戴添娇”;做止咳药广告叫“咳不容缓”。

说不定哪天做香肠广告会冒出个“吃心不改”呢!乙:真是糟透了!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洁,应禁止用篡改词语的方法做广告!丙:这就不对了!企业做广告,一是花了钱的,二是不违法的。

人家有自己的自由,别人管不着。

况且从语言角度讲,人家只不过利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不能算篡改。

甲:那也要注意社会公益,不能污染文化市场啊!弄得小学生都不知道词语的本来面目了。

丁:你们都是瞎扯,听听我的高见吧! 我看哪,用也可以,但不能滥用,不能一味地摹仿别人的广告创意。

戊:其实,谐音双关用好了也可以。

人家“百年润发”就把影星“润发”的名字和“润发”的广告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嘛!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巧妙、自然。

28.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答:29.五位同学的谈话,主要有几种观点?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种: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

B、两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

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

C.三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

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

③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但要巧妙自然,不能滥用。

D.四种:①不能这样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