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下建筑结构)第三章(地下结构设计理论)
(地下建筑结构)第三章(地下结构设计理论)
1、工程类比法与经验设计法(模型) 将拟建地下工程的自然条件和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几何尺寸、
使用要求、施工工艺等)与已建成的类似工程相比较,将已建工 程的稳定状况、影响因素、及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有关经验,应用 到类似的拟建地下工程中去,借鉴成功的工程设计经验进而确定 有关设计参数,或参照各类设计规范和法规提供的经验参数完成 设计。 该法的基础在于积累和整理既有工程资料,充分掌握和占有已往 类似工程的资料和成功经验,前提是建立合理的围岩分类体系, 对地下工程围岩进行正确分级。成功建造的关键是作好施工过程 的监控量测和信息反馈。 地下工程围岩地质环境复杂,要取得准确的地质、围岩参数和设 计荷载等参数数据极其困难,而且一些施工技术机理复杂,研究 尚不完整,计算理论不太成熟,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 验判断对地下工程设计将很大作用。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岩承理论”,其核心内容是:
隧道围岩稳定是由于岩体自身有承载自稳能力;不稳定围
岩丧失稳定是具有一个过程的,如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
的支护或限制,则围岩仍能保持稳定状态。“岩承理论”
建立的是岩体力学模型。它是将支护结构和围岩视为一体,
作为共同承载的隧道结构体系,故又称为复合整体模型。
(6)内力组合: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分别计算结构内力,对 最不利的情况进行内力组合,求出各控制截面的最大设计内 力值,并验算截面强度;
(7)配筋计算:核算截面强度和裂缝宽度,得出受力钢筋, 并确定必要的构造钢筋;绘制结构施工详图:如结构平面图、 结构构件配筋图、节点图等;
(8)安全性评估:如不符合安全要求,重新(选定结构形 式与布置)估算结构跨度、高度、顶板、底版、边墙厚度等 主要尺寸;
(9)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各种要求; (10)绘制施工设计图, (11)材料、工程数量和工程财务预算:选择建筑材料、估
算工程材料、工程量及经济预算等。 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总体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原则;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
计规范、地铁设计规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水 工隧洞设计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处理规范、 建筑桩技术规范等。
2、结构荷载共同作用设计法(收敛—约束设计法)
(1)地下工程施工中围岩应力及位移状态 地下工程开挖前岩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为一次(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地下开挖后,
引起了围岩应力的重调整分布,同时围岩将产生向隧道内的位移,形成了新的应力场, 称之为围岩的二次应力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受到开挖方式(爆破、非爆破)和方法(全断 面开挖、分部开挖等)的强烈影响。期间产生临空面的位移,大小取决于施工方法、岩 体特性、开挖空间大小等。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会向地下洞室内部变形收敛,洞室围岩中的径向应力随之减少。 如果没有支护,围岩收敛不受限制,根据围岩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同,可能出现两种极 端情况:一是围岩收敛到一定程度后达到自稳状态;二是应力集中过强,围岩收敛过 度出现塑性变形甚至塌落。 对第一种情况,如果围岩收敛幅度不影响洞室的净空要求,就不需支护即使支护也是 防护性的,支护方法一般可采用喷浆或者喷射混凝土。 ;对第二种情况是开挖后隧道围岩产生一定范围的塑性区,围岩发生塑性变形并迫使 围岩向隧道内滑移,围岩因变得松弛,其物理力学性质也发生变化。如果隧道围岩不 能保持长期稳定,就必须设置承载型的支护结构,从隧道内部对围岩施加约束,控制 围岩变形,改善围岩的应力状态,促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坑道支护后,相当于在坑道周边施加了一个阻止隧道围岩变形的支护阻力(抗力),从而 也改变了围岩的二次应力状态。支护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围岩的应力状态有着很大的 影响。这就是三次应力平衡状态。显然这种状态与支护结构类型、方法以及施设时间 等有关。三次应力状态满足稳定要求后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洞室结构,这个复杂的力 学变化过程才告结束。 只有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支护才能抵抗围岩的塌落荷载。为避免使用大刚度的支护,选 择围岩出现塑性变形和塌落前支护来控制围岩收敛,达到控制围岩有效控制变形、降
6)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内容
地下工程基本建设按勘察、设计、施工等程序进行; 设计包括: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防护设计、结构设计、施工
工艺设计、设备设计、经济概预算设计等; 而结构设计主要是解决结构的选型、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抗
裂性等问题,并提供施工时结构各部件的具体细节尺寸及连接 大样。内容包括: (1)确定工程防护等级、三防要求(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 武器)动、静荷载标准;确定埋置深度与施工方法;选定结构 形式和结构平面布置;然后开始结构设计, (2)初步拟定结构截面尺寸,根据荷载和使用要求估算结构跨 度、高度、顶底板及边墙厚度等主要尺寸; (3)分析并初算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值:按建筑用途、防护等级、 地震级别、埋置深度和土层情况求出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 值;绘制初步结构图与计算简图; (4)结构内力计算分析:选择合适的结构内力计算模型和计算 方法,得出结构各控制设计截面的内力; (5)结构稳定性验算:抗浮、抗倾覆、抗滑动等验算;
在这个模型中围岩是直接的承载单元,支护结构只是用来
约束和限制围岩变形。
复合整体模型是当前隧道结构体系设计中力求采用的
并在发展的模型,与新奥法隧道施工思想一致。显然,
“岩承理论”更加注意过程和对过程的控制,即对围岩自
承能力的模型
由于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所采 用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着眼点和侧重不同,因而产生和形成 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模型。国际隧道协会(ITA)收集和汇总了 各国目前采用的设计方法,总结归纳为四种设计计算模型。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松弛荷载理论”,以泰沙基、普罗 托季亚科诺夫等为代表。其核心内容是:稳定的岩体有自 稳和承载能力,不产生荷载。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不 是覆岩层的重量,而是围岩塌落拱范围内由于松弛并可能 塌落的岩体重力。塌落拱的高度与地下工程的跨度、围岩 的性质有关。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增加,不稳定的岩体 则可能产生坍塌,需要用支护结构予以支撑。
4、地下建筑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发展重要标志
1)第一阶段:古典岩土压力理论阶段,以海姆、郎肯和 金尼克等为代表。主要学术思想: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竖 向压力为上覆岩层的产生的竖向压力rH(容重、埋深); 侧压力=侧压系数*rH。主要适用于埋深不大的破碎松散岩 土中的地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
2)第二阶段:散体压力理论阶段(松弛荷载理论)
第3章 地下建筑结构及设计(2)
胡华
3、地下建筑结构设计
1)设计原则:在静载、动载等各种荷载作用下, 满足服务年限内的耐久性、使用安全性、发挥功 能的适用、修建和使用维护的经济性、建造技术 先进性等;
2)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实质:协调优化结构可靠安 全性与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使用耐久性之 间的矛盾,实现最优的建筑构思;确定结构形式 (形态)、规模与尺寸、使用材料、施工技术方 法(包括开挖与支护)等。
“松弛荷载理论”将支护结构和围岩分开来考虑, 支护结构是承载主体,围岩作为荷载的来源和支 护结构的弹性支承,建立的是“荷载-结构”力 学体系。在这类模型中,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的 相互作用是通过弹性支承对支护结构施加约束来 实现的。显然,“松弛荷载理论”着重注意结果
和对结果的处理。
3)第三阶段:共同作用理论阶段(岩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