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3年至1984年,在呼和浩特市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0万至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创造了远古人类的文明。
(错)2、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对)3、据《呼和浩特市十五大寺院札记》记载,由札萨克喇嘛掌权的大召、席力图召、小召、朋斯克召、拉布齐召、班革达召和乃莫齐召为“七大召”。
(对)4、呼和浩特历史上建城最多的时期是东汉时期。
(错)5、呼和浩特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春秋时代开始。
(错)6、蒙古族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对)7、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发生于公元206年。
(错)8、1989年9月呼和浩特举办了第一届内蒙古草原旅游节。
(错)9、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
(对)10、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为"绥远城"。
(错)11、蒙古族风俗礼仪中歌声不停酒不断。
(对)12、战国时期,呼和浩特设置的云中郡南起长城,北至阴山,西南到黄河岸边,东北达大青山与蛮汉山相连处以北。
(对)13、公元758年,唐朝在盛乐设置"振武军"节度使。
此后,一度称呼和浩特地区为"振武军"。
(对)14、蒙古族人民倒奶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或向里,不能向南或向外。
(对)15、草原人民用手接递东西时以右手为尊,用左手会被认为没有教养,有时候甚至会被当做是侮辱对方身体的语言。
(对)16、呼和浩特特色风味主要有莜面、烤羊腿、青稞酒、稍麦、奶茶、手扒肉等。
(错)17、赛罕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
(对)18、元朝时期阿拉坦汗手下的工匠历时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旧城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游牧都市”,蒙古语称之为“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明朝廷赐其名为“归化城”。
(错)19、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内蒙古草原旅游节中的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
(对)20、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
(对)21、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88年。
(错)22、蒙古族典型的乐器是马头琴。
(对)23、阿拉坦汗去世后,其妻子三娘子继续率领其部众与明政府进行有好的互市往来,为各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贡献,人民为了纪念她,也把呼和浩特称为“三娘子城”。
(对)24、呼和浩特 D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并恢复为原有的蒙古语名字——呼和浩特。
A.1951B. 1952C. 1953D.195425、 C 年国务院公布呼和浩特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A.1984B. 1985C. 1986D.198726、以下不属于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的特征是(D)A. 以“和”文化为主要内涵。
B. 以蒙古族文化为主要特色C. 多元融合性D.历史传承性27、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D ,是自治区的首府, 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A.西部B. 南部C. 北部D.中部28、1579年,阿拉坦汗主持建造了“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A (即大召)。
A. 弘慈寺B. 五塔寺C. 延寿寺D.圆通寺29、中国·呼和浩特第一届昭君文化节,举办于 D 。
A1991年8月20日B1997年8月20日C1989年8月20日D1999年8月20日30、 A 是我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
A. 9月6日B. 9月7日C. 9月17日D. 9月16日31、 B 第九届亚洲民间艺术节暨中国•呼和浩特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于2005年7月23日至30日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
A. UNESCOB. CIOFFC. OPECD. UNIDCP32、 B 是草原文化中创新最多、影响最大、谱系最完整、文化基因保留最全的民族文化。
A. 汉族文化B. 蒙古族文化C. 满族文化D. 壮族文化33、战国晚期:呼和浩特以 A 之称始见于史册A. “云中”B. “青城”C. “青色的城”D. “鄂博”34、C 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 白塔B. 清真寺C. 大召D. 五塔寺3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描绘的是 B 。
A. 大漠南阴山下的盆地B. 大漠南阴山下的平原C. 白道川D. 哈罗川36、元人 C 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是当时元朝丰州(即现呼和浩特)的热闹景象。
A. 萨都剌B. 范梈C. 刘秉忠D. 杨载37、和硕恪靖公主府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
AA. 新城区B. 赛罕区C.回民区D. 玉泉区38、1693年,聚居在归化城的回族商贩和回族官兵在今旧城北门外修建了 B ,这里从此形成了回民聚居和活动的中心并沿袭至今。
A. 白塔B. 清真寺C. 大召D. 五塔寺39、1735年到1739年,清王朝为镇守边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修建了一座供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C ”。
A. “哈罗川”B. “白道川”C. “绥远城”D. “归化东城”40、A ,在中国乳制品协会成立10周年庆典上,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
A. 2005年8月28日B. 2006年8月28日C. 2005年7月28日D. 2006年7月28日41、有中国乳都之称的呼和浩特拥有 A 、两大国内知名乳业品牌。
A. “伊利”“蒙牛”B. “伊利”“特仑苏”C. “特仑苏”“蒙牛”D. “特仑苏”“光明”42、呼和浩特被誉为“佛教建筑典范”的是 B 。
A. 大召B. 席力图召C. 乌素图召D. 喇嘛洞召43、呼和浩特属典型的 A 气候。
A. 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B. 蒙古高原季风性气候C. 蒙古高原海洋性气候D. 蒙古平原大陆性气候44、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 C 境内。
A. 武川县B. 清水河县C. 托克托县D. 和林格尔县45、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DA. 塔利村B. 小台什村C. 三合村D. 塔布托村46、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 D 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A. 武川县B. 清水河县C. 托克托县D. 和林格尔县47、呼和浩特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A 米。
A. 2280米B. 2580米C. 2680米D. 2780米48、公元前年,美丽的汉家女子王昭君自愿远嫁茫茫塞外,留下跨地域、跨民族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
CA. 22年B. 25年C. 33年D. 32年49、清朝的绥远城有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南曰“承熏”,西曰“阜安”,北曰“镇宁”:门额皆为三种文字刻写的。
AA. 满、汉、蒙B. 满、汉、回C. 回、汉、蒙D. 满、回、蒙50、五代十国时期,称呼和浩特平原为,为契丹所占据。
AA. “哈罗川”B. “白道川”C. “绥远城”D. “归化城”51、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为B 。
A. “哈罗川”B. “白道川”C. “绥远城”D. “归化城”52、公元10世纪初,契丹建辽后,呼和浩特平原始置丰州,属西京道(今大同)管辖,此后这个地区又称为" D "。
A. “哈罗川”B. “白道川”C. “绥远城”D. “丰州滩”53、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
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BA. “呼和浩特市”B. “厚和特别市”C. “绥远市”D. “归化市”54、从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
BA. 1953年4月25日B. 1954年4月25日C. 1953年4月26日D. 1954年4月26日55、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AA. 董其武B. 阎锡山C. 佟麟阁D. 杨虎城56、年呼和浩特举办第六届昭君文化节。
DA. 2004年B. 2006年C. 2007年D. 2005年57、第八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的主题是。
CA.青城与世界同行B. 崛起的西部C.天堂草原、魅力青城D. 弘扬昭君文化58、在内蒙古草原上,最常见、最古老的羊肉食品是,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VA. 烤羊腿B. 手扒肉C.羊背子D. 涮羊肉59、涮羊肉起源于代。
内蒙古涮羊肉多选用大尾绵羊的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锅沸汤中轻涮。
BA. 清B. 元C.明D. 唐60、莜面由莜麦磨成的面粉制成,莜麦学名。
BA. 小麦B. 燕麦C. 大麦D. 黑麦61、以下属于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的特征是(ABCD)。
A. 以“和”文化为主要内涵。
B. 以蒙古族文化为主要特色C. 多元融合性D.高度的集聚性和强大的辐射性62、以下属于呼和浩特市所辖“四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文化发展定位的有(CD)。
A. 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民族文化、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B. 以蒙古族文化为主要特色C.凸显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发展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D.弘扬召城古都之文化、彰显魅力青城之风采63、属于呼和浩特特色美食的有(ABC)。
A. 莜面B. 手扒肉C. 奶茶D. 担担面64、呼和浩特居住着的少数民族有(ABC)。
A.蒙古族B.满族C.朝鲜族D.汉族65、有关呼和浩特的地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CD)。
A.地处阴山南麓B. 中部和南部为冲积和洪积平原C. 地势北高南低D. 北部有青山66、以下有关呼和浩特的历史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有(AB)。
A. 五代十国时期,称呼和浩特平原为"哈罗川"。
B. 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称呼和浩特为丰州。
C. 公元1572年阿拉坦汗动土建城,该城建成后,明廷赐名为"绥远城" 。
D. 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此后,称呼和浩特为“哈罗川”。
67、下列关于呼和浩特的说法正确的有(ABC)。
A.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
B. 跳“查玛”晨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受宗教影响形成的面具舞蹈,有数百年历史。
C. 马头琴是蒙古族主要拉弦乐器。
D.呼和浩特市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壮族。
68、以下有关呼和浩特水文地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