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仿生电刺激仪辅助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脑仿生电刺激仪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100例偏头痛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脑仿生电刺激仪,其他治疗方法两组相同。
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
结论:脑仿生电刺激仪对偏头痛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标签:偏头痛;脑仿生电刺激仪;疗效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阵发性反复发作、有先兆或无先兆为特点,有些患者无原因,迁延十余年者并不少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
临床上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很多,疗效各异。
近来本科用脑仿生电刺激仪(CVFT-MG 201)辅助治疗偏头痛获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国际头痛协会(IHS)2004年头痛国际分类第二版(ICHCD-2)的诊断标准,选取偏头痛患者100例。
病例选择:①有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病史,表现一侧或两侧特异性钻痛或胀痛,每次发作时间不超过36 h;②多有劳累、情绪改变、月经来潮等诱因;③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④体格检查和神经检查阴性,并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头痛。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18~62岁,平均33.5岁;对照组男16例,女34例,年龄17~63岁,平均3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①丙戊酸钠0.2 g,口服3次/d;②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5 ml+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10 ml+0.9%NaCl溶液250 ml静滴,1次/d;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仿生电刺激仪2次/d,每次治疗30 min。
1.3头痛分度
头痛强度(P1)采用日本学者发明的视觉模拟评分测量法,在白纸上画1条10 cm长的粗直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最剧烈的头痛。
患者根据自己已有感受的程度,在某一点做记号,以起点到终点处的距离表示疼痛的强度,偏头痛的强度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分为轻度:0<P1<3.5,不影响工作及生活;中度:3.5<P1<7,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度:7<P1<10,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被迫卧床。
两组头痛分度无明显差异。
1.4 疗效标准
①头痛程度疗效判定:头痛强度减少2~3度为显著;头痛强度减少1度为有效;头痛无减轻为无效。
②半年随访标准同上。
2结果
见表1、2。
3 讨论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脑仿生电刺激仪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很明显,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很确定,但根据临床现象及实验研究,可能与离子浓度(Na+、Ca2+)、神经递质(单胺类、氨基酸类、气体类、神经肽)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关[1],而上述相关因素的变化归根结底与神经细胞的代谢及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关。
脑仿生电刺激仪(CVFT-MG 201)是一种采用数字频率和脑仿生电的技术。
它将安全有效的数字脉冲、刺激脉冲电流无创伤的引入小脑顶核,引起脑局部尤其是脑皮层血流量明显增加,改善脑功能[2]。
动物实验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明显增加脑梗死疾病等大鼠的大脑皮质、海马及下丘脑等部位5-HT阳性细胞数,促使海马区的前额皮质神经元合成5-HT 等单胺类神经递质。
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显著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3],从而使血管紧张度改变、微循环改善,脑代谢随之改善[4]。
小脑顶核电刺激导致脑原性营养因子(BDNF)表达上调,脑内可能存在小脑顶核(FN)-丘脑-纹状体系统-大脑皮质的特殊传导通路,作用于脑血管自动调节中枢。
生物仿生电刺激通过降低血浆内皮素,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调整血管紧张度,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消除偏头痛的各种因子的危害。
小脑顶核电刺激可引起扩血管物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使肾上腺素、内皮素、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减少,使毛细血管通畅,微循环改善,脑代谢改善[5]。
总之,笔者认为脑仿生治疗仪治疗偏头痛是安全有效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代谢清除偏头痛的致病因子。
希望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琴,周冀英.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3):189-191.
[2]赵国祥,王立阳,孙祥喜,等.高压氧并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5):748-749.
[3]尤志,周少华,席刚明.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西部医药,2009,21(11):1909-1911.
[4]罗晶,王永红,王小林,等.小脑顶核电刺激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
海马bcl-2、Bax表达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33(12):1423-1426.
[5]庄志军,王如密,张进朝,等.清脑复神液并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外伤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62-64.。